当前,农机市场中低端产品正深陷 “内卷” 竞争泥潭。中低端同质化产品由于供大于求,导致价格战愈演愈烈。部分农机企业利润空间持续萎缩,面临着从销量增长向品质提升转型的关键挑战。
实现高质量发展目标,农机企业亟需跳出低水平竞争的怪圈,秉承创新制胜导向,对标国内外先进企业,依据经营环境做到资源高效配置、能力稳步提升、市场深度融合,实施竞争价值重塑重构。获取未来竞争先发优势,需要农机企业加快布局高端产业、高端产品,围绕品质提升、售后服务、客户关系、品牌建设、市场布局五项要素协同推进,早日挣脱内卷枷锁、重塑核心竞争力。
品质筑基是打破同质化困局的根本之策
目前,产品品质是客户购机的首要选择因素。客户购机时往往会同样需求看品质,同样价格比质量。实践中在农机产品功能日益趋同的当下,只有通过技术突破构建品质壁垒,才能真正拉开与竞争对手的差距。智能化与精准化技术的深度融合成为品质升级的核心方向,北斗导航系统的应用让农机作业精度控制在厘米级,作业质量智能监测系统可实时反馈播种深度、施肥量等关键参数,新能源动力技术的普及则显著降低了农机的能耗与排放。模块化设计的推行更让产品可靠性实现质的飞跃,关键部件寿命延长 30% 以上,整机耐用性大幅提升,有效解决了客户 “修机比用机多” 的痛点。客户对价格的敏感度远远低于品质的敏感度。当农机企业以 超过竞品品质打造出真正耐用、高效的农机产品时,“品质溢价” 便不再是被动接受的成本增加,而成为客户基于长期价值考量的主动选择,就有望从根本上摆脱了价格战的纠缠。
服务制胜将重新定义农机企业的价值创造模式
传统观念中,服务往往被视为销售的附加成本,而在反内卷战略中,服务必须转化为核心竞争力。有的农机企业在质量无法满足客户要求的情况下,往往从财务的角度没有从销售的角度看待服务,企业不是让服务成为销售的支撑而是作为一个盈利点。结果往往是丢了部分客户购机的“西瓜”,得到的仅仅是蝇头小利的“芝麻”。
实现长远发展,就需要致力于未来发展的农机企业多维度发力,加快构建全周期价值守护网络需要,重构重塑服务体系建设。配件供应系统的优化是基础,通过区域仓储中心的合理布局,构建长期服务站、临时服务站、配件周转车动静结合的配给网络,实现关键配件6小时内送达田间地头,将停机损失降到最低。“服务培训”“一键报修” 与在线远程诊断的结合打通了服务下沉的“最后一公里”,技术专家既可以深入田间传授操作技巧,也能通过物联网系统远程排查故障,让企业客户随时获得专业支持。创新服务模式更能深化价值绑定,“服务包”订阅涵盖定期保养、故障维修等全周期服务,以旧换新政策则解决了农机更新的后顾之忧。主动解决客户资金短板,联合相关金融机构,在规避经营风险的情况下实施农机分期付款/按揭贷、农机融资租赁、农机贷款担保、厂商贴息/免息贷款、信用贷款、零首付购机等不同内容的金融服务项目供客户选择,降低客户资金需求门槛。当农机企业真正践行 “服务即产品” 的理念,就能实现从一次性交易到终身价值伙伴的转变,构建起难以复制的竞争优势。
深耕客户是精准创造价值的前提
农机企业必须跳出“生产什么卖什么”的传统思维,转向“客户需要什么就提供什么”的需求导向。客户大数据平台的构建为此提供了技术支撑,通过分析不同区域的气候特征、主要作物的生长规律、经营主体的规模差异等数据,农机企业能够精准捕捉来自终端市场和客户的差异化需求。针对东北地区的玉米种植大户,可提供集耕、种、管、收、烘于一体的大型高端系列农机产品;面向丘陵山地的客户,推出轻便灵活、适宜区域的多功能农机。“农机+农艺” 的定制方案更能深度解决客户痛点,将农机操作与作物栽培技术相结合,实现种植效率与产量的双重提升。客户反馈闭环机制的建立则确保了价值创造的持续优化,从销售端收集的使用建议、故障反馈等信息,能快速传递到研发端,驱动产品迭代升级。当 “懂农业、懂客户”成为企业的核心能力,客户粘性与复购率自然水涨船高,形成需求洞察、价值创造、客户满意的良性循环。
品牌跃升是构建差异化认知的关键
在产品功能日益趋同的当下,品牌认知的差异化已成为企业突围的核心竞争力。当技术参数与使用性能不再是客户选择的唯一标准,构建情感共鸣的品牌叙事便成为破局关键。
这就要求农机企业需跳出单纯的功能宣传,将社会责任与可持续发展理念深度植入品牌基因。通过透明化披露燃油消耗率、碳排放强度等核心数据,让客户直观感知产品的绿色价值,这种具象化的信息传递远比抽象的环保口号更具说服力。同时,主动锚定国家战略方向,积极参与高标准农田建设、农业绿色发展等领域的实践,既能将社会责任落到实处,又能借助政策东风扩大品牌影响力。
在此基础上,打造 “绿色农机”“乡村振兴伙伴” 等具象化的责任标签,能有效强化品牌与客户的情感连接。当品牌传递的不仅是工具属性,更是与客户共同成长的价值观 。助力农户提质增收、守护生态环境,同时赢得政策支持与市场信任。这种兼具社会价值与情感温度的品牌认知,最终会转化为抵御价格战的坚固 “护城河”,推动品牌从产品层面的竞争跃升至价值层面的引领。
出海破局为企业打开增量空间
国内市场的内卷压力,积极开拓海外市场成为企业增量的主要来源。出海部分农机企业持续加大研发力度和本地化产能投入,以高品质产品和极致的售后服务逐步融入当地市场。头部农机企业开始注重品牌效应,通过打造独特、具有影响力的品牌形象,吸引当地客户的认同,逐步构筑起企业自身的护城河。分区域看,当前国内农机产品主要出口在东南亚、中亚、非洲等地区,为农机产品的出口提供了广阔舞台。
开拓海外市场需要精准的策略支撑,深入研究目标市场的农情特征与政策环境是前提,东南亚的水稻种植为主导的农业结构需要小型化、多功能农机,非洲大型农场的发展则对智能装备有旺盛需求。本地化运营是规避风险的关键,通过在当地合资建厂或直接投资设厂,既能降低贸易壁垒影响,也能快速适应当地市场需求。农机企业的出海不应止步于产品销售,更要输出 “中国方案”,既提供适应农业需求的高性价比机型,也能供应满足规模化经营的成套智能装备,不断在出海布局中分散经营风险、获取产品增量。
五大举措并非孤立存在,而是相互支撑的有机整体。品质筑基与服务制胜构成了价值创造的基础,确保农机企业能够提供过硬的产品和可靠的售后保障。深耕市场与客户与品牌跃升则提升了价值感知,让客户愿意为精准服务和品牌价值买单。出海破局则打开了价值增长的新空间,实现市场维度的拓展。当农机企业普遍从价格红海转向价值蓝海,从同质内耗转向创新引领,整个产业就能挣脱内卷的枷锁,在服务农业强国建设的征程中实现质的飞跃,为农业现代化提供更加强劲的装备支撑。
共0条评论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