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一号文件:中国农机产业发展将迎来新阶段

2025
02/24
18:54
王虎

2月23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深化农村改革扎实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意见》即中央一号文件发布,直接相关农机发展的仅有两句话:“推动农机装备高质量发展,加快国产先进适用农机装备等研发应用,推进老旧农机报废更新。支持发展智慧农业,拓展人工智能、数据、低空等技术应用场景。”

在“十四五”收官之年,这两句加标点70个字的农机标语,浓缩了哪些含义和指导策略?未来的农机发展重点是什么?

强调农机的先进性和适用性发展

“以科技创新引领先进生产要素集聚,因地制宜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这是中央一号文件首次提到“农业新质生产力”。作为农业新质生产力的重要载体,农业生产力的具体重要体现,农机产业怎么少得了科技创新?

那么,如何实现农业科技创新?

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指出:要加快国产先进适用农机装备等研发应用,为未来农机产业的发展指明了方向。很明显,在今年的农机发展目标下,更加强调农机的先进性和适用性。

何为“先进性”?

2024发布了未来三年农机购置补贴政策,着重推展“优机优补”政策,支持国家高端高性能农机的发展,加大我国紧缺农机装备的补贴力度。在整体补贴额度下滑的大背景下,以高端播种机为例,《2024年—2026年国家农机购置补贴与应用补贴指导意见》提出重点支持高性能播种机的推广,大型免耕播种机、大型气力式播种机最高可补到15万元。

再以动力换挡拖拉机为例,在新一轮补贴政策中,该产品与传统机型相比提高了7300元-33600元不等,动力换挡智能控制机型的最高补贴额,与传统机型相比提高了9000元-36100元不等。

同时,《乡村全面振兴规划(2024—2027年)》还明确要求加快大型高端智能农机的研发应用。而这些,政策着重倾向的农机就是当前发展和推广的先进农机。

为了保证我国使用农业机械设备的先进性,中央一号文件还着重强调了“推进老旧农机报废更新”,通过政策引导加快老旧农机的淘汰。

2月20日,农业农村部办公厅、国家发展改革委办公厅、财政部办公厅、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办公室等四部门联合印发《关于实施好2025年农业机械报废更新补贴政策的通知》(下称《通知》),进一步扩大农机报废补贴范围,提高报废补贴标准。

《通知》提出,在2024年规定的拖拉机、播种机、联合收割机、水稻插秧机等9个农机种类基础上,将水稻抛秧机、田间作业监测终端、植保无人机、粮食干燥机(烘干机)、色选机、磨粉机纳入报废更新补贴范围。同时提高补贴额度,报废并更新购置采棉机,单台最高报废补贴额由6万元提高到8万元。另外,农用北斗辅助驾驶系统在《通知》确定的补贴额基础上,按50%提高报废补贴标准;田间作业监测终端、植保无人机等机具设备;按50%提高报废补贴标准;以上三类机具设备报废补贴申领要以购置同种类新机具设备为前提。

何为“适应性”?

农机的适用性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自然条件、地块条件、耕种习惯等。我国农业生产分布区域广、地域条件复杂多样、生产要求各不相同,即使是同一种作物在不同区域对机具的要求差异性也很大,即便在同一区域因各经营者的种植规模及土壤条件、种植模式不同,对机具的要求也不一样,因此需要各式各样的机具以满足实际生产需求。笔者认为,中央一号文件中提到的“适用性”更多侧重于我国农机适地化和适产业化的发展,主要要求解决农机农艺结合不够紧密、部分农机装备供给不足,特别是丘陵山区用机问题。

目前,我国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已经超过73%,但区域间发展尚不平衡,统计数据显示,丘陵山区省份的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仅为53.5%,比全国平均水平低约20个百分点。

据统计,丘陵山区种植了全国57.53%的油菜、62.78%的甘蔗,果园和茶园面积分别占全国的62.28%和93.39%。产业的复杂性也对农机具的品类发起更多挑战和要求。

当前丘陵山区农机装备制造呈现生产企业多但规模以上企业少,产品种类多但产业规模小、实力弱,自身发展能力和产品竞争力不强等特点。以重庆为例,全市农机装备制造相关企业近200家,但规模以上企业年产值仅占全市装备制造业的4%左右,整个行业呈现出“散、乱、小”特点,所生产的农机装备品种较为单一,微耕机、农用水泵等小微产品成了“主力军”,适合丘陵山区种收关键环节的农业机械和信息化智能化农机装备缺乏。适用农机的研发应用,更多用于解决南方丘陵山区农业机械化整体较为滞后和缺乏的问题。

强调人工智能和数字技术在农机装备方面的应用

中央一号文件着重强调:支持发展智慧农业,拓展人工智能、数据、低空等技术应用场景。

智慧农业作为国际农业发展的前沿领域,智慧农业融合了生物技术、信息技术和智能装备三大核心生产力要素,美国、欧盟和日本等发达国家已在农业传感器、AI、大数据、农机物联网及农业机器人等方向展开战略布局。智能装备作为发展智慧农业的三大核心生产要素之一,已经成为农机产业新阶段发展的重点,同时智慧装备的应用也是发展先进适用农机的重要领域之一。

《全国智慧农业行动计划(2024—2028年)》明确指出,通过智慧手段赋能主要作物大面积单产提升。鼓励地方因地制宜推进水肥一体化智慧管控设施、信息化监管设备等数字农田建设,探索完善建设标准,优化国家、省、市、县四级耕地质量监测网络。加快推进农机装备的数字化升级,引导配备北斗辅助驾驶等系统设备终端,提高精准作业水平。

中国卫星导航定位协会发布的《2024中国卫星导航与位置服务产业发展白皮书》指出,截至2023年底,全国安装北斗终端的农机数量已达220万台,作业效率和作业精度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目前,无人驾驶的拖拉机和插秧机、植保无人机等智慧农机已在大显身手。据去年春耕测算,水稻移栽用上自动驾驶插秧机,能够提升机插作业质量、节省人工投入、减轻劳动强度,按每台自动驾驶插秧机减少用工1人计算,每天就能节约用工成本200元至500元。植保无人机、喷杆喷雾机等加装北斗导航自动作业,精准开展“一喷三防”“一喷多促”作业,能够做到不重不漏,既避免形成药害烧苗,又能提高肥药利用效率,并减少农民投入成本。

无人驾驶拖拉机能够精准完成机械出入库操作,并在田间高精度地展开无人作业。通过区域全覆盖路径规划,不仅提高了作业覆盖面积,还避免了重漏作业的问题。

基于北斗导航技术的精密播种作业,可以通过卫星导航精准区分播种与非播种区域、已播种与未播种区域,以及满足不同播种密度需求,全面提升了播种作业的效率与准确性。

“持续增强粮食等重要农产品供给保障能力”无疑是今年中央一号文件的重中之重,大概占了全文的三分之一篇幅,其中着重提出:持续推进粮油作物大面积单产提升,要做到“四良”的结合。而“良机”——智能农机装备的研发推广与使用将为提单产提供重要的源动力。

“十四五收官”之年,我国农机产业将迎来高端农机发展的新阶段。

共0条评论网友评论

猜你喜欢

大田农社
大田传媒 大田电商 大田金融 大田保险 大田物联 大田信息
大田传媒旗下
农机360网 中国农机商情 行业资讯大全 精耕杯 配洽会 市场研究大田直播
大田旗下网站
农机360网 农机O2O商城 信农贷 农惠通 信农保 大田滋味网 大田农资网 农机物联网
帮助中心
帮你选购 帮你询价 帮你贷款 帮买保险 帮你维权 有事问帮帮 网站地图 注册登录
关于大田
公司介绍 服务介绍 媒体报道 加入我们 联系我们
  • 客服QQ
    1716904881
  • 企业邮箱
    service@nongji360.com
  • 服务热线
    4008-360-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