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米籽粒收获机,进入的门槛很低,竞争的门槛很高

2024
05/10
15:19
仇半农

玉米机度过了高峰期,上一年可谓是断崖式下跌,同比跌幅高达52%,全国补贴公示的数据只有3.6万台,同时企业数量从110家精减到63家。国内玉米收市场鲜有新的细分赛道,继茎穗兼收之后籽粒机成为新的热点,目前国内进入玉米籽粒联合收获机的企业超过20家,稍具实力的都想抢占这个为数不多的新风口,但问题是,籽粒机是真风口还是假风口?谁有资格进来撇脂?

一、行业判断:当下小众市场,未来大众市场

image.png

行业大小要看市场容量和当下的销量。从农机购置补贴系统数据看,2023年通过补贴每亩加上进口的玉米籽粒机销量还没有超过3500台,市场规模约为15亿元,同年玉米联合收获机整体销量36000台,籽粒机占比连10%都不到,这就是目前玉米籽粒机的市场容量。

根据第一性原理,决定玉米籽粒机需求量大小的根本因素是籽粒玉米种植面积。近10年国内玉米种植面积在6.2亿-6.5亿亩之间,是国内单一作物最大的种植面积,中国农业大学工学院教授张东兴在《我国玉米全程机械化进展与展望》报告中指出国内玉米籽粒直收面积约为5%,也就是3000万-3500万亩之间,而这一数字在2018年约为2000万亩,可见国家很重视国内玉米籽粒直收,政策上强有力地推动之下,直收面积在快速地增加,但规模有限,国内主要是以摘穗收获为主。

目前看,国内玉米籽粒收获机市场需求量约为3000—4000台,市场规模在15亿-20亿元之间,20多家企业在抢这个小蛋糕,未来随着籽粒收面积增加,小众市场有望变成大市场,但时间会很漫长,原来在下一节中讲。

二、推广的难度和底层逻辑

收籽粒玉米是玉米收获的终极方式,但理想和现实之间还有很长的一段距离,真实情况是玉米籽粒联合收获机在国内推广异常缓慢,本来应该是主流需求的玉米籽粒收获机反而成为小众机器,这背后有深层次的原因。

最大的原因是规模化水平不够。与小麦、水稻、油菜等作物相比,玉米规模化处于中等水平,但就是这种不大不小的规模化,影响了玉米的进一步大规模经营且影响了大功率高效率机器的推广,这句话怎么理解呢?

玉米是4碳作物,光合作用的能力非常强,相对其他作物看投入产出比高,且农艺简单,最重要的收益高,东三省春玉米区,玉米的亩产量一般可达到500—700公斤,达到1500斤的很多,近几年还有2000斤的,在黄淮海夏玉米区,玉米的亩产量一般可达到600—800公斤,而在南方地区,玉米的亩产量通常可超过800—900公斤,在美国,2023年玉米最高亩产量5300斤。

正是因为产量高比较收益高,所以玉米主产区,如东北内蒙和黄潍海地区的农户都不愿意流转家里的土地,这就造成了东北地区玉米种植面积主要以100—500亩为主,黄淮地区以家庭种植为主,规模化种植也是以300—500亩为主,更多的土地农民不愿意流转,这决定了玉米规模化种植甚至与小麦和水稻都不如。

玉米规模种植水平长期提不上去,其结果是小规模种植无法推广籽粒收的品种,无法建烘干塔等基础设施,收获和储存方式五花八门,摘穗收对于农户来讲,更容易储存,储存的周期更长等,所以籽粒收一直无法大面积推广。

其次是收获时含水量高。这主要是针对黄淮海地区来说的,该地区长年玉米种植面积在1.8亿-2亿亩左右,占比35%左右,该地区是一年两熟区,每年10月中旬左右收玉米,收完之后紧接着要种冬小麦,中间的茬口时间只有15天左右,收获时玉米含水量往往在25%—35%之间,有的甚至有40%,一方面是不适宜直接收籽粒,强收的化破损率高,另外由于规模小,一家一户无法配置烘干塔和储备粮仓等基础设施,就是收了也会有霉变减值等损失,所以一直迟迟推广不开。

还有就是市场的因素。国内的种粮户无法通过期货贸易锁住价格,真实情形是几乎所有的种植户都是随行就市地销售,所以采取摘穗储存的办法,可以根据玉米价格的变化决定什么时间卖粮,整棒储存成本低,时间更灵活。

总之,目前玉米收获仍是以分段收获为主,真正的籽粒直收方式,并不是机器的问题,而是背后一系列的诸如品种、农艺、市场需求、价格、种植规模等综合因素的影响,所以要提高玉米籽料收比率,是一个系统工程,光有先进的机器是没有用的。

三、目前的竞争格局

只有3000台不到的市场空间,但是有20多家企业在抢食蛋糕,并且不乏潍柴雷沃、中联重科、金大丰等行业重量级企业,所以籽粒机在需求没有放量的情况下,竞争已经趋于白热化。

目前国内玉米籽粒机行业大牌小牌无牌混杂在一起,整体看有四大阵营:

第一阵营是欧美豪强。以约翰迪尔、凯斯纽荷兰、麦赛福格森、克拉斯等欧美跨国为代表的国际大品牌,甚至包括久保田也有玉米籽粒联合收获机。整体看欧美企业一直没有参与国内玉米摘穗机的市场,这些企业一直在有耐心地等待籽粒收大行情的到来,迪尔R230和凯斯纽荷兰AF4088、AF4099就很适合国内市场籽粒收的需求,克拉斯针对中国市场开发了籽料专用机型,日本上久保田PRO1108-4Y四行纵轴流玉米联合收获机。

第二阵营国内头部企业。主要是潍柴雷沃、中联重科、新疆牧神、一拖股份等综合实力很强的大企业大集团公司。

潍柴雷沃玉米联合收获机国内市场占有率第一,摘穗机上的实力无人可比,该公司在玉米籽粒机上也是已经布局多年,近几年在大力开发纵轴流小麦机,小麦机和玉米机在纵轴流技术上完全可共享,所以雷沃有积极性去开发玉米籽粒收获机。

第三阵营是专业能力很强的专家级品牌。如天津勇猛、山东亚丰、石家庄天人、九方泰禾、金大丰等综合实力比较强的专业生产玉米收获机的企业,这些企业拥有在摘穗机或青贮机等相关产品上的深厚的经验积累,且有成熟的渠道资源可共享。

第四阵营是圣春雨、江华机械、山东天鹅等专业级或刚入行不久的品牌。这些企业虽然目前还不显山不露水,但是并不代表这些企业没有远大追求或没有希望登顶,事实上这些企业每一家背后都有强大的资源或经验,都具备成为行业黑马的潜质。

整体看,与摘穗机和茎穗兼收机相比,籽粒玉米联合收获机行业的企业质量更高,实力也更强,这将会有力地促进行业的提档升级,同时也意味着更加激烈的竞争。

所以分析籽粒玉米收获机的行业竞争格局,除了看销量排名等显性指标,更应该看企业综合实力、后台背景等隐性的指标,决定着企业能走多远和做多大,背后的因素可以作用更大。

四、如何才能胜出?

籽粒机虽然前途一片光明,但道路险阻且长。

目前从全国的维度看,籽粒直收的玉米田还在少数,主要集中在黑龙江、新疆等少数国营农场,以及其周边部分地区,随着黄淮海地区玉米早熟品种、烘干设备的快速推广,以及土地集约化经营模式的推进,籽粒直收也开始起步了,但仍然是停留在小区域和示范推广的阶段,所以说需求并不是很多,但是竞争却很激烈,2022年、2023年有一些籽粒机,实质上主要干的活是收小麦的活,所以我们对比籽粒机要有信心,但不能过于乐观。

在需求有限,而竞争激烈的情况下,玉米联合收获机企业,尤其是新进入的企业凭什么才能胜出呢?

先说一下服务能力。

玉米籽粒联合收获机,首先是一机多功能的特点,这是这种产品的最大卖点,也就说用户购买了籽粒机至少会收小麦和玉米两季作物,大纵轴流和双纵轴流的机型,用户大多要开着去跨区作业搞服务挣钱的,而跨区作业就涉及跨区服务的问题。

据雷沃官方公众号信息,2024年三夏跨区服务,潍柴雷沃在跨区沿线组建1000部服务车,4000名服务人员的保障队伍,确保4小时内到位,24小时内修复,同时建设12家分中心库、200家配件临时库、150部配件流动车的三级配件供应网络,配件投入覆盖全国2500个作业区县。

可见联合收获机,尤其是像籽料机这种参与长距离跨区作业的机型,对集中收获季节的服务要求很高,产品成熟需要服务,产品不成熟更是需要服务,这给新进入者设置了极高的竞争门槛,所以要搞好籽粒机,先要想好如何解决服务,尤其是跨区服务问题,解决不了这个问题,产品是无法入市的。

二是产品技术水平和品质优势。

目前亚丰等专业化公司在籽粒机上有一定优势,这是因为大企业还没有全面跟进,再加上国产籽料机不可避免地是与约翰迪尔、凯斯纽荷兰、麦赛福格森、克拉斯等欧美跨国为代表的国际大品牌正面竞争。

如果说是在摘穗机行业国产与进口“你打你的,我打我的”的错位竞争的话,在籽粒机产品上,则是不可避免的正面冲撞,在产品层面上,国产到底有没有完成全面的消化吸收和再创造,国产是不是有独特的创新,一切要靠产品来说话,国产品牌的压力在于一方面品质要向进口品牌看齐,另一方面价格往往连进口品牌的一半还不到,在这种情况下,对竞争者实力的要求会非常高。

三是营销推广。

籽粒机推广绝不仅仅是产品的推销,更重要的是玉米籽粒直收的种植模式的推广,而这将是一个系统工程,农机企业需要和规模化种植户一起试验早熟的品种,要做好田间管理,要建烘干仓储中心,要改变原来的售粮方式等,全过程最优化和为种植户增加了效益,这样的籽粒直收模式才能为用户所接受,且具备复制和大面积推广的可能性。


籽粒直收看上去很美,但当下很大程度上是望梅止渴,像亚丰等专业化公司一年一两百台就可以活得很滋润,但对于大企业来讲一两千台才能实现规模效应。

共0条评论网友评论

猜你喜欢

大田农社
大田传媒 大田电商 大田金融 大田保险 大田物联 大田信息
大田传媒旗下
农机360网 中国农机商情 行业资讯大全 精耕杯 配洽会 市场研究大田直播
大田旗下网站
农机360网 农机O2O商城 信农贷 农惠通 信农保 大田滋味网 大田农资网 农机物联网
帮助中心
帮你选购 帮你询价 帮你贷款 帮买保险 帮你维权 有事问帮帮 网站地图 注册登录
关于大田
公司介绍 服务介绍 媒体报道 加入我们 联系我们
  • 客服QQ
    1716904881
  • 企业邮箱
    service@nongji360.com
  • 服务热线
    4008-360-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