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耕生产机械化技术指导意见

2024
03/21
11:23
王虎

耕生产机械化技术指导意见


当前,南方水稻、北方春玉米、春大豆正处于春耕备种的关键时期。为提高春耕生产机械化水平和机械化技术到位率,针对南方地区水稻生产和北方地区春玉米(大豆)生产提出本技术指导意见,其他地区可参照应用。

一、南方地区水稻育插秧

水稻机械化育秧移栽技术包括毯状苗机械化育插秧、大钵体毯状苗机械化育插秧、钵体苗机械化育插秧、钵体苗机械化有序抛秧等多种方式,能够实现水稻稳产增产,并具有灾害抵御能力强、除草剂使用少、稻谷品质好等优势,对于缓解南方多熟制茬口矛盾、提高复种指数具有重要意义,是水稻机械化种植的主要发展方向,应作为主推技术重点应用。

(一)耕整地

应实行轮耕制度,一般三年左右开展一次翻耕作业,有效提高耕层厚度。在上茬作物收获后应及时耕翻晒垡,有条件的地区应实行冬翻田。耕整地宜采用旱耕或湿润旋耕方式,秸秆宜还田,翻耕深度20cm以上,旋耕深度12cm以上,实现秸秆还田、埋茬覆盖。翻耕或旋耕时,可施用有机肥及其它基肥,使肥料翻埋入土,与土层混合。应采用水田耙或平地打浆机平整田面,沉实后达到机械移栽作业要求。由于双季稻区茬口紧,应及时耕整地,并留出足够的沉实时间。

耕整地宜采用橡胶履带式农业机械,禁止90及以上马力轮式拖拉机开展水田机械化作业,减少接地比压,减少水田犁底层的破坏。

耕整地作业质量应达到“平整、洁净、细碎、沉实”。加大激光、卫星平地技术推广应用,有利于高质量整地和水肥药高效利用。作业后,田块应平整,深度一致,地表高低落差≤3cm;田面应洁净,无残茬、杂草等杂物;耕整后应下碎上糊,上烂下实;泥浆应沉实达到泥水分清,寸水不露泥,沉实而不板结,机械作业时不陷机、不壅泥,争取水稻栽后早活棵、快分蘖、不僵苗的大田环境。

(二)播种育秧

1、品种选择

根据当地气候条件、种植制度、栽插季节、生产模式等选择生育期适宜、优质、高产、抗逆、适应性好、发芽率和分蘖力较强、适于机械移栽并通过审定的主推品种;双季稻区应统筹考虑早稻与晚稻品种生育期,合理搭配,确保安全抽穗,实现双季机插高效生产。

2、育秧方式

培育适龄壮秧是水稻稳产高产的基础。通过带蘖标准壮秧的培育,达到预期田间栽插穴数和基本苗数,使大田群体长势均衡一致;带蘖壮秧有利于早生快发,争取足穗,塑造壮杆大穗,使个体优势得到充分发挥,创造高产基础。应选择适宜的机械移栽育秧模式,宜采用集中育秧方式,着力提高秧苗素质和育秧效率。集中育秧应科学布局,经济适用,规模适度,便于统一管理和方便取秧、运秧;应做好集中催芽、精量播种、暗化出苗、苗期保温保湿和水肥药管理,降低育秧风险,提供高素质壮秧;特别注意预防低温冷害和苗期病害,防止烂秧。

适宜机械移栽的壮秧应根系发达、苗高适宜、茎部粗壮、叶挺色绿、青秀无病、均匀整齐。根系短、白、粗、多,盘结牢固,提起不散。毯状秧苗叶龄3.0—4.5叶,苗高12—20cm;钵体秧苗可放宽至叶龄4.0—5.0叶,苗高12-25cm;最大不超过25cm,秧龄20—30天。移栽后发根力、抗逆性强,能够早扎根、早活棵、早发苗。

3、苗床准备

按照排灌方便、背风向阳、肥力中等、便于管理的原则提前备足秧田(或大棚苗床),秧田与大田面积比一般为1:80—100,大钵体毯状苗和钵体苗秧田与大田面积比为1:60—70。育秧床土应提前调酸、培肥和消毒,pH值一般为4.5—6.0,最大不超过6.5;有条件地区宜选用基质育秧。如采用大田秧池育秧,应在播种前一周将秧田翻耕平整,达到“上糊下松、沟深面平、肥足草净、软硬适中”畦面标准,秧床顶面宽1.3—1.4m,平整光滑;秧沟宽0.25—0.30m,深0.15—0.20m;四周开较深围沟,确保良好的通气性、透水性,提高秧苗的抗低温冷害能力。

4、适期播种

根据品种特性、早晚稻茬口期确定适宜播种期、播种量和秧龄,培育适龄壮秧;早稻根据气象条件抢在冷尾暖头的时间段播种,长江中下游一般安排在3月中下旬。一般根据适宜移栽期,按照秧龄20—30天倒推播种期。播种时,根据机插秧作业计划做好分期播种育苗,防止移栽时秧苗超龄。应尽可能采用机械化精量播种方式,宜选用流水线播种,一次性完成装土、洒水(包括消毒、施肥)、精密播种、覆盖表土等多个环节;也可选用轨道式播种机械;田间育秧可选用田间播种机械。

播种前,应做好晒种、脱芒、选种、药剂浸种和催芽等准备工作,通过机械精选种子,提升发芽率,种子发芽率、成苗率≥95%;浸种前3—5天,选晴天晒种3—4小时,杂交稻只摊开透气,不晒种。选种可采用风选、筛选、水选等方式,水选一般用黄泥水或盐水,溶液比重为1.05—1.10。选种后,应用清水洗净后再浸种,宜采用浸种催芽机集中催芽,根据种子发芽要求设置好温湿度等指标,做到“快、齐、匀、壮”,以露白破胸为宜。

应选择冷空气结束、气温变暖时抢晴播种。播种前,应做好机械调试。应调整至适宜的播种量、底土量和覆土量。播种量根据品种类型、季节和秧盘规格确定,常规稻播种量(30cm行距)秧盘一般100—150g/盘,每亩25盘左右;杂交稻可根据品种特性适当减少播种量,一般70—90g/盘;窄行(25cm行距)秧盘按宽行(30cm行距)秧盘的面积作相应的减量调整;播种应精量均匀、不重不漏。底土厚度一般为2.2—2.5cm,覆土厚度为0.3—0.5cm,应覆土均匀、不露籽。播种洒水量应达到秧盘底土湿润、表面无积水、盘底无滴水,播种覆土后能湿透床土。

如采取大田育秧方式,应将已播种的秧盘,移至秧池田,放置在准备好的秧床上;秧盘应盘边相贴,搭建拱棚,盖膜保温,盖膜后四周用泥土压实,防止被风吹开,提高保温效果。

5、秧苗管理

水分管理应实现旱育秧,保持秧板土壤湿润和供氧充足。如遇低温冷害,应及时盖膜,保温防冻,并灌深水护苗;低温过后,应逐渐排浅水层,以免造成秧苗生理失水,导致青枯死苗。2叶期后,应以浅灌为主,保持土壤湿润,不留水层,以水控苗,防止徒长。移栽前5—6天,应控湿炼苗,天晴灌半沟水蹲苗,或放水炼苗,促进秧苗盘根成毯,增加秧块盘结力,便于卷苗运输和机插作业。2叶1心时,每亩施用尿素2kg作为断奶肥;移栽前3—5天,每亩追施尿素2.5—3kg作“送嫁肥”。

应适时(一般2叶1心开始)揭膜炼壮苗,根据气温变化调控揭膜通风时间和揭膜程度,一般晴天中午秧厢两头揭膜通风换气,傍晚时盖好。膜内温度保持在20—30℃为宜,超过30℃时应揭开薄膜两头进行通风,控温不超过35℃,以防止烂秧和烧苗。如遇长期低温阴雨,应尽量延长盖膜期,促进秧苗生长。经过充分炼苗后,秧龄在2.5—3叶时揭膜,揭膜时间宜选在晴天下午,厢沟内先灌水后再揭开两头或一侧,以防青枯死苗。揭膜后,如遇连续阴雨天气或极端低温恶劣天气应继续盖膜,每隔3—5天于中午揭开两头通风换气,降低膜内湿度,减轻霉菌的发生。秧苗移栽前3天应揭膜炼苗,提高抗逆能力,以利于栽插后扎根返青。

应加强苗期病虫害防治,特别是立枯病和恶苗病的防治。移栽前,对秧苗喷施一次对口农药,做到带药栽插,以便有效控制大田活棵返青期的病虫害。秧苗见绿后,应根据机插秧龄和品种喷施生长调节剂控制生长,可根据不同型号药剂的产品说明书进行配制和施用,一般采用300ppm多效唑溶液每亩配水30kg均匀喷施。

内容分页: 【1】 【2】 【3】

共0条评论网友评论

猜你喜欢

大田农社
大田传媒 大田电商 大田金融 大田保险 大田物联 大田信息
大田传媒旗下
农机360网 中国农机商情 行业资讯大全 精耕杯 配洽会 市场研究大田直播
大田旗下网站
农机360网 农机O2O商城 信农贷 农惠通 信农保 大田滋味网 大田农资网 农机物联网
帮助中心
帮你选购 帮你询价 帮你贷款 帮买保险 帮你维权 有事问帮帮 网站地图 注册登录
关于大田
公司介绍 服务介绍 媒体报道 加入我们 联系我们
  • 客服QQ
    1716904881
  • 企业邮箱
    service@nongji360.com
  • 服务热线
    4008-360-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