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两会|政协委员王红玲:谋划四大工程提升农业防灾减灾能力建设

2024
03/07
16:43
王虎

近年来,随着全球气候变化,极端天气频发,给粮食及农业生产带来严峻考验。提升农业防灾减灾能力至关重要。但是,目前我国农业防灾减灾还面临一些短板,包括监测预警不够精准、气象科技创新能力地区发展不平衡、排涝蓄水等基础设施尚不完备、应对气候变化适应性有待加强、自救互救基层应急能力不足等。

全国政协委员、湖北省政协副主席王红玲认为,从长远看,应持续强化农业防灾减灾能力建设,让粮食及农业生产真正实现从“看天吃饭”到“知天而作”的转变。为此,全国两会期间,她提出,应积极谋划农业防灾减灾四大工程,加快构建农业应对极端天气防御体系

联动机制共建共管工程。优化完善由行业管理部门、灾害防御重点单位、专家团队等多方参与的会商机制,综合研判极端天气对敏感区域农业生产影响,提高风险实时动态研判能力。建议以流域为单位,以水系为单元,加快编制农业极端天气灾害风险“一张图”,实现天气、土壤、水利、农情数据实时共享,加强应急管理部、中国气象局、水利部、农业农村部等部门协同配合,构建责任共同体。

监测预警能力提升工程。提升沿长江农业气象试验站监测预警能力,完善国家级、省级农业气象服务中心建设。在各市(州)建设大气垂直监测系统,提升对中、小尺度灾害性天气系统监测预警能力,在智能观测、灾害性天气预报、智慧气象服务、人工影响天气、应对气候变化等领域开展科学研究和技术攻关。

基础设施提档升级工程。完善农业生产基础设施,以提升农田抗旱排涝防渍减灾能力为重点,加快高标准农田建设。以灾害多发地区、粮食主产区为重点,在高标准农田建立农情、小气候综合观测站网。推进大型灌区续建配套与现代化改造,加强中小型水库除险加固,强化江河防洪治理,增强抗旱防洪能力。

农业抗灾能力提升工程。积极开展耐高温、耐涝渍、耐低温等种质资源开发与利用,重点建设一批核心示范基地。开展农业防灾减灾新技术、新材料和新产品研发,因地制宜完善抗灾生产农艺技术措施,增强作物抗逆性和耐旱耐涝能力;加强动物防疫和重大病虫疫情田间监测,完善动植物疫病监测防控体系。积极探索现代金融创新模式,推动涉农保险从“保成本”到“保收入”,“保大宗”到“保特色”,“保农业”到“保产业”转型升级。

作者:农民日报·中国农网记者 崔建玲

共0条评论网友评论

猜你喜欢

大田农社
大田传媒 大田电商 大田金融 大田保险 大田物联 大田信息
大田传媒旗下
农机360网 中国农机商情 行业资讯大全 精耕杯 配洽会 市场研究大田直播
大田旗下网站
农机360网 农机O2O商城 信农贷 农惠通 信农保 大田滋味网 大田农资网 农机物联网
帮助中心
帮你选购 帮你询价 帮你贷款 帮买保险 帮你维权 有事问帮帮 网站地图 注册登录
关于大田
公司介绍 服务介绍 媒体报道 加入我们 联系我们
  • 客服QQ
    1716904881
  • 企业邮箱
    service@nongji360.com
  • 服务热线
    4008-360-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