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观察 | 农机市场:技术改变竞争基因

2023
12/15
17:40
liyong

文章开始之前,谈一下全球关注的芯片。

1958年,美国物理学家、德州仪器的工程师基尔比在一小块锗片上,手工集成了晶体管、电阻、电容等20多个电子器件,世界上第一块芯片诞生。

芯片设计,画图纸是行不通的,得用设计软件和架构,而这两者大部分都来自美国。设计好了,下一步是制造,几毫米的芯片上有上亿的电路,传统工艺无法企及,得用光,大名鼎鼎的光刻机就是用光刻电路的机器。电路要在硅片上刻,制作硅片并不难,难的是制造高纯度、高质量的硅片,目前最好的硅片制造技术基本上掌握在日本手里。设计、设备、原材料都有了,接下来就是加工,芯片代工厂和传统工厂不一样,芯片代工厂推动了行业技术的进步,荷兰ASML因浸润光刻技术而出名,而这项技术的来源,正是著名的半导体代工厂台积电。

历史上,美国曾发起过三次芯片战争。第一次是1980年,美国搞垮了日本半导体产业;第二次是1990年末,美国收拾韩国,韩国投降,华尔街入股三星;第三次是21世纪初,美国收拾欧洲,欧洲半导体企业奇梦达轰然倒闭。现在,美国向中国发起了第四次芯片战争。

用一段文字概况:芯片对于各国来说,都是关乎发展与安全的核心技术。在过去50年里,半导体产业中心从美国转移到日本再到韩国,如今开始向中国转移。美国则开始对中国芯片制造进行阻挠,中美贸易战进入胶着状态。从根本上讲,中美芯片战不仅是两个国家之间的竞争,也是全球科技发展格局的重新洗牌。

由此可见,无论是品牌还是市场,都没有技术重要,因为品牌是建立在技术基础上的,没有技术的品牌不叫品牌,而是贴牌,根本走不远。

从全球“芯片”争端上汲取教训,对农机产业具有非常强的借鉴意义。

今年以来,农机市场竞争形势异常严峻,被业内称为2019年以来表现最糟糕的一年,根源有多种因素,整体看来,有三个因素是最大诱因:一是,全球政治冲突不断,形势复杂多样,三年疫情后的仍处于经济发展修复期,市场低迷的大环境影响到各个行业,农机行业运行亦是遭遇了全面回落;二是,国内农机行业发展进入升级调整深水期,减速、提质、升级已经大势所趋,农机行业整合进入新阶段,以技术创新、精益制造、产品升级为主要基调的新时期已经全面来临,存量更新主导、趋稳运行已成为常态化;三是,占据市场主要比重的动力机械产品正处于“国三升国四”排放升级的着陆期,2022年,该政策落地前,国三排放产品市场透支严重,占据了较大市场份额,导致了今年市场需求严重趋弱。

整体市场不景气,绝大多数农机企业一片低迷,销量大幅下滑,有些小微企业面临着被洗牌、甚至关门歇业的风险。尤其是大中拖制造领域,个别小企业只具备组装能力,没有技术设计能力,东拼西凑组成整机,以低价格冲击市场,在市场好的时候,能够分一杯羹,而在市场下行、靠实力比拼的阶段,这类企业的抗风险能力明显不足,被竞争对手淘汰的概率非常大。

而与之相反,具技术研发能力的品牌则能够在竞争中取得明显优势,不管市场下行还是上升,其销售业绩基本上能保持在一定水平。诸如,今年玉米收获机市场出现大幅回落,全年下滑幅度预计超过30%,多数企业都出现了销量与利润业绩的同步下滑,但是,并不是所有的企业都如此,像位于哈尔滨的凯斯工厂就出现了逆市上扬的现象,全年籽粒收获机产品的订单上半年就排满了。何以如此?其实原因很简单,那就是凯斯拥有籽粒收获机械领域全球数一数二的技术!

由此可见,技术改变市场竞争基因。不管是何种行业,不掌握核心技术,就很难在市场竞争中掌握话语权,农机行业下行,依靠技术创新抢占市场愈加重要。

做好技术创新,农机企业应该在以下六个方面下足功夫。

第一,要加强技术团队建设。

从根本上讲,人始终是企业经营的最基础、最核心因素,没有人,任何事情都是做不成的。农机企业着力加强技术创新能力,一定就要从招聘和培养专业技术人才开始,有了专业技术人员,进而进行组织管理,建立适合的部门架构,从目标管理的角度进行角色分工,实现技术研究体系化,为新技术、新工艺和新产品的产业化发挥能量,这样的企业才有发展后劲儿。

第二,技术设计要以满足用户需求为基本出发点。

应对市场竞争,农机企业必须树立正确的经营出发点,那就是企业所有的经营活动都是为满足用户需求进行的,技术设计更不外乎如此。对于今天的国内农机用户而言,不一定最高端、最智能、最数字化的农机产品就适合用户作业实际需求,适用、耐用、好用,具备一定性价比的产品更符合国内绝对比重用户的口味,这类产品也正是占据市场销量绝对比重的产品,因此,技术设计必须以满足用户需求为基本出发点,完善产品系列,形成结构合理的产品组合,从某种意义上讲,一味追求智能化、追求高端和一味追求低价格、低成本都是不科学的。

第三,要虚心汲取用户的技术改善建议及民间发明营养。

再好的技术,不实现产品转化、不实现产业化,也称不上好技术。不仅如此,好的技术,必定是理论与实践有效结合,经过用户产品使用验证的,用户说好才是真的好,事实证明,有非常多的技术改进与创新均来自于市场一线用户。我们常说一句话,“高手来自民间”,这一点毋庸置疑,在农机行业,有很多农机手在日积月累的产品操作使用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经验,具备了超乎一般水平的产品使用与维修、改进技能,他们的技术改进方法往往异常实用,能够弥补产品设计本身存在的缺陷与不足。企业技术人员一定要虚心接受用户、特别是老用户和企业忠诚用户的意见和建议,进而转化成技术设计理念,实现逐步提升。与此同时,要善于发现和发掘民间原创技术、发明创造,根据企业需求实现技术与产品转化,抑或能成为助力企业发展的重要力量。

第四,要先保证可靠性技术设计,再考虑智能化。

近年来,大家都一股风似得奔着数字化、智能化等方向扎堆,这就造成了农机产品设计误区,比如,花里胡哨的显示屏功能增加了,却远不如机械操控可靠性强了;驾驶室空调暖风多了,密封性却差了;数字化调整和一键控制多了,操控失灵却多了;整机像似先进程度高了,作业可靠性低了……据行业相关专业机构统计,目前,国内诸多产品在性能上并不比全球一线品牌差多少,最大的短板和差距是作业可靠性不足、首次故障率太高。因此,农机企业技术研发必须把可靠性强作为出发点,进而在工艺、制造、检验等环节进行严格控制,产品可靠了,再研究智能化,切不可盲目追求先进性。

第五,要对标行业先进技术进行消化与提升。

几年前,我在一篇文章中写过这样一句话,“模仿不可耻,不变才可怕”。模仿、跟随并不断创新被术语化,称作“逆向工程”,也是一种普遍运用的产品研发方法。举个案例,全球顶尖的数码相机、摄像机等产品均来自日本,实际上,世界上第一台数码照相机却是美国人发明的,但是,日本人通过“逆向工程”进行消化吸收后,掌握了核心技术并进行开发与全面创新,反而成为全球最大的数码产品供应地。如今,日本工业设计水平越来越高,其制造能力在全球制造体系中的地位可谓首屈一指,而在上个世纪中叶,Made in Japan在欧美就是“垃圾货”的代名词,不仅产品质量不靠谱,而且是抄袭别人的,后来,伴随着工业制造日益进步,日本制造逐渐开始逆袭,逐步完成了仿造升级,进而形成了原创品质,有人总结,“始于模仿、成于创新”是日本制造成功逆袭的诀窍。国内农机行业技术创新不足,主要一个原因就是一味地模仿、抄袭,而改进与创新乏力。从本质上讲,模仿、抄袭不可怕,最可怕的是不改变、不创新、不进步,农机产业要升级,老跟在别人屁股后面跑是无法实现的。所以,对标行业先进技术进行消化与提升是农机企业技术创新的关键之一。

第六,要做好知识产权保护。

在社会法治及信用体系日趋健全的今天,企业经营环境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完善,农机企业在科技创新体系搭建上,必须高度关注知识产权体系建设,对于新技术、新发明、新专利,一定要严格按照法律程序予以保护,这是从维护企业自身权益出发,也是为规范农机行业知识产权体系而做的,每个农机企业都有责任、有义务做好。


直面未来市场,相信,会有越来越多的农机企业聚焦技术创新、聚焦产品创新、聚焦工业设计创新,这是大势所趋,也是赢得竞争的必然。

共0条评论网友评论

猜你喜欢

大田农社
大田传媒 大田电商 大田金融 大田保险 大田物联 大田信息
大田传媒旗下
农机360网 中国农机商情 行业资讯大全 精耕杯 配洽会 市场研究大田直播
大田旗下网站
农机360网 农机O2O商城 信农贷 农惠通 信农保 大田滋味网 大田农资网 农机物联网
帮助中心
帮你选购 帮你询价 帮你贷款 帮买保险 帮你维权 有事问帮帮 网站地图 注册登录
关于大田
公司介绍 服务介绍 媒体报道 加入我们 联系我们
  • 客服QQ
    1716904881
  • 企业邮箱
    service@nongji360.com
  • 服务热线
    4008-360-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