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自治区“十四五”农业机械化发展规划

2023
04/11
17:03
王虎

前言

农业机械化是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提高农业农村生产力的重要基础,是农业农村现代化的重要标志,是西藏实施以“神圣国土守护者、幸福家园建设者”为主题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支撑。“十三五”期间,西藏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稳步提升,农机装备总量快速增长,装备结构逐步优化,社会化服务模式不断创新,为全区农牧业提质增效、农牧民稳定增收、农村经济繁荣提供了装备科技保障。

“十四五”时期,是西藏全区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打赢脱贫攻坚战基础上,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征程的第一个五年。西藏“十四五”农业农村现代化力争先行一步、与全国看齐,农业转型升级取得较大突破,农牧区发展活力进一步增强,逐步建立健全全民覆盖、普惠共享、城乡一体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农业机械化发展面临的战略机遇更加优越、历史任务更加繁重。为顺应全区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新趋势新要求,牢固树立“全程全面高质高效”农机化发展理念,着力提高西藏农业农村现代化装备技术支撑能力,坚持补短板、强能力、促改革工作总基调,依据《西藏自治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西藏自治区“十四五”农业农村现代化规划》《“十四五”全国农业机械化发展规划》等文件,特制定本规划。

第一章发展形势

“十三五”期间,在西藏自治区党委政府正确坚强领导下,在各级农机主管部门的努力下,全区农机化工作取得重大进展。农机购置补贴政策持续优化,农机装备水平显著提升,农机化先进技术稳步推广,社会化服务体系不断健全,农机安全生产形势平稳,农机化发展质量全面提升,对保障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建设美丽生态宜居乡村,改善农牧民生活水平提供了有力支撑。

一、发展成就

(一)农机装备水平显著提高

全区农业机械社会保有量不断增加,农机装备总量51.5万台(套),其中拖拉机等动力机械保有量28.1万台,耕种收植保等配套机具23.4万台(套),农机装备结构持续优化,先进适用、绿色高效农机具占比逐年提高,高端智能新机具不断得到示范推广。2020年,全区农机总动力超过690万千瓦(含农用运输车动力),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到65%,其中,青稞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到67%。西藏农业机械化已逐步由种植业向畜牧业、设施农业、农产品初加工业延伸,西藏农牧民群众已从“面朝黄土背朝天”的繁重体力劳动中解放出来,农机化支撑现代农业发展能力显著增强,促进农牧民转移就业57.1万人,农牧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2015年增长6354元。

(二)农机化扶持政策持续优化

农机购置补贴政策持续优化,出台并多次修订《西藏自治区农机购置补贴实施办法》、《农机购置补贴政策内部控制规程》等规章制度。农机购置补贴范围不断拓展,对购置符合条件的机具实行应补尽补,敞开补贴,补贴机具范围已扩大到14大类32个小类85个品目7400多个产品,基本覆盖农牧区一二三全产业链。补贴资金规模不断扩大,中央投入农机购置补贴资金5.29亿元,自治区投入补贴资金2.86亿元,补贴机具16.7万台(套),受益户数13.08万户。补贴操作流程日趋便捷,全面实行新版农机购置补贴辅助管理系统、农机购置补贴手机App和农机购置补贴产品自主投档平台,常年受理农机产品在网络平台上投档。农机深松整地作业补助政策不断完善,落实补助资金9035万元,完成面积170.6万亩。依托农机购置补贴资金,稳步推进农机报废更新补贴试点,切实优化农机装备结构,保障农机安全生产。

(三)先进农机化技术推广成效明显

绿色高效智能农机化关键技术推广取得突破,集成创新主要粮食作物全程机械化解决方案。全面推广农机深松整地技术,耕地质量和农作物抗旱抗涝能力明显增强。开展市级以上全程机械化示范现场会20余次,青稞耕种收环节机械化集成配套技术、马铃薯高效种植和收获技术、人工饲草联合收获和加工贮藏技术全面大范围推广,青稞和牧草全程机械化技术试验示范辐射面积超过10万亩。示范推广精准施药、高效施肥、节水灌溉、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等绿色高效机械装备和技术。无人驾驶拖拉机、植保无人飞机等高端智能装备技术应用开始起步。设施农业环境自动调控、农畜产品增值加工等先进技术试验示范稳步推进。

(四)农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化深入开展

重点推广青稞和牧草全程机械化生产技术,多次举办分作物分区域系列全程机械化现场推进活动。依托农业农村部全程机械化生产试验示范项目,在林周、乃东、曲水和南木林4个县建立青稞和牧草全程机械化试验示范基地,不断改进青稞和牧草机械化生产薄弱环节装备技术,并进行试验示范,有力提升了全区青稞和牧草全程机械化生产水平。以主要农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化示范县创建活动为契机,推动创建县提升主要农作物机械化生产管理水平,林周、乃东、桑珠孜、扎囊和江孜5个县已率先成功创建成为“国家级基本实现主要农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化示范县”。出台政策支持新型经营主体开展深耕深松、机播机收和生产性托管服务,引领推进主要农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化。

(五)农机社会化服务体系不断健全

着力推进农机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全区农机服务组织达到131个,其中农机专业合作社115个,分别较“十二五”末增长122%、180.4%。林周县卡优农民农机专业合作社等7家合作社成功创建国家级农机专业合作社示范社。出台了农机合作社购置农机享受50%补贴额度等优惠政策,扶持合作社发展。积极开展农业农村部“全程机械化+综合农事”服务中心典型案推荐工作,指导发展综合农事服务新业态,为农户提供全程机械化作业技术培训、信息咨询、农产品销售等一站式综合服务。组织合作社理事长、农机大户负责人开展管理及技术培训工作。农机合作社多元化发展,村社一体、土地托管服务、综合农事服务等新型模式不断涌现。农机培训和维修网点不断增加,共建设近200家农机维修点,年均维修拖拉机3.7万台,培训农户近3万人次。

(六)农机安全生产形势总体平稳

全区农机安全生产形势持续向好,农忙季节农机安全事故易发时段,安排专人到地市、县区开展农机安全生产督导活动。农机与公安部门联动,持续强化全区农机安全生产工作,防范农机生产安全事故发生。深入开展变型拖拉机专项整治行动,设定了变型拖拉机报废年限和“清零”时间表,建立了变型拖拉机报废淘汰退出机制,全区基本实现淘汰存量变型拖拉机。农机安全宣传力度不断加大,每年定期开展“农机安全生产月”“农机安全咨询日”“12.2交通安全日”等活动,广泛宣传农机安全法律法规和安全操作知识,全区农机安全生产形势保持稳定良好局面。

二、存在问题

“十三五”期间,西藏农机化工作虽然取得较快发展,但仍然存在区域发展不平衡,设施条件亟待提升;管理推广人才缺乏,社会化服务能力不足;农机农艺融合程度低,先进适用机具少等问题,与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要求还存在较大差距。具体表现为:一是不同区域和领域农业机械化发展不平衡。藏中南地区自然资源禀赋较好,农业机械化水平较高,藏北牧区、藏东南半农半牧区农机化水平较低;种植业机械化水平高于畜牧养殖业,其中青稞综合机械化率又高于其他农作物。二是农机化经营管理人才队伍缺乏。农机鉴定、安全监理、科研推广、技术培训等农机公共服务机构缺失,市县农机化工作人员多为兼职。农机社会化服务组织经营人才和先进适用智能装备使用维护人员缺乏。三是农机社会化服务水平亟待提升。农机合作社经营效益不佳,管理手段和经营方式较为粗放,作业服务范围较窄,经营水平低,存在等、靠、要思想,机具使用效率低,“有机户闲、无机户难”矛盾突出。四是基础设施条件建设滞后。部分耕地形状不规则,耕层含石量高,农机作业损耗大,效率低,故障多;丘陵山区农田坡度大,田块面积小;机耕道、机库棚建设滞后,维修网点缺乏,农机“行路难、看病难、住房难”问题突出。五是高原特色适宜装备供给不足。西藏作物种植农艺多样,青稞后熟效应、粮饲与兼用等特性机械化作业要求不适应;拖拉机高原环境作业动力下降、使用效率低;农机无藏语操作说明书及安全提示,农牧民使用不便。

三、发展机遇

(一)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农业机械化发展。农业机械化是落实“藏粮于技”“藏粮于地”发展战略,保障粮食安全的重要支撑。习近平总书记在黑龙江北大荒考察时提出“要大力推进农业机械化、智能化,给农业现代化插上科技的翅膀”。《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意见》(2021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要“强化现代农业科技和物质装备支撑”,提出“提高农机装备自主研制能力,支持高端智能、丘陵山区农机装备研发制造”等要求。国家“十四五”规划纲要将“农业机械化”列入现代农业农村建设工程,明确了一系列推进举措。国务院印发《关于加快推进农业机械化和农机装备产业转型升级的指导意见》,强调要“推动农业机械化向全程全面高质高效升级”。

(二)西藏自治区党委政府强力推进农业机械化。2017年9月,自治区党委书记吴英杰在曲水县茶巴朗村调研青稞、青饲玉米生产全程机械化推进开展情况,要求各级政府进一步加大资金投入力度,提高农业机械化率,推动现代农业发展。2020年3月,到曲水县实地调研春耕春播工作情况时强调“要利用好优质的耕地资源,继续加强高标准农田建设,加快品种更新换代,推进农业机械化,开展标准化生产,确保粮食安全”。2019年9月,自治区政府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快推进农业机械化发展的实施意见》,强调“到2025年,农机总动力稳定在780万千瓦,农作物综合机械化率达到68%以上”。西藏农业机械化深入贯彻新发展理念,围绕自治区党委、政府确定的农业机械化目标,不断“补短板、强弱项、促协调”,全区农业机械化事业持续健康发展。

(三)西藏农机化处于有机可用和跨越发展的新起点。从全国层面看,通过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和“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在农机购置补贴等农机化政策带动下,已经可以提供粮食、油料、薯类等主要农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化解决方案。农业机械化已由耕、种、收环节向植保、烘干、秸秆处理全过程发展,由种植业向畜牧业、渔业、设施农业、农产品初加工业延伸,由平原地区向丘陵山区扩展,开始向全程全面高质高效转型升级。全国农业机械化技术装备全面发展,为提升西藏农业生产机械化水平提供了可复制的成功经验,为先进装备技术引进改良提供了技术储备,可推动西藏农机化发展少走弯路、跨越发展。

(四)农业机械化政策支持体系不断完善。“十四五”时期,中央和自治区农机化扶持政策力度不减,方式更优,2021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提高农机装备自主研制能力,支持高端智能、丘陵山区农机装备研发制造,加大购置补贴力度,开展农机作业补贴”。中央和自治区农机购置补贴资金支持力度不断加大,补贴范围不断拓展,已基本覆盖农业一二三全产业链生产装备需求。各级农机主管部门充分发挥市场主体作用,通过政府购买服务,委托新型经营组织等形式,积极发展“全程机械化+综合农事服务”新业态,为农户提供全程机械化作业、深松作业、技术培训、信息咨询等“一站式”综合服务。在农机购置补贴、合作社生产支持等农机优惠政策的引导下,土地流转,规模化运营持续强化,先进高效新机具需求不断加大,对农业机械化技术和政策提出新要求,更为农机化发展提供新机遇。

第二章指导思想、基本原则与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和中央第七次西藏工作会议精神,认真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牢固树立和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围绕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求,以提高农产品供给保障能力,推动农业转型升级,服务乡村振兴战略,满足农牧民对高效生产、幸福生活和宜居生态的重大需求为目标,以农机农艺融合、机械化生产与农田基础条件建设相适应为路径,以科技创新、机制创新和政策创新为根本动力,以补短板、建体系、强服务为重要抓手,走出一条具有西藏特色的高原农牧业机械化发展道路,为加快推进西藏农业农村现代化提供有力支撑。

二、基本原则

——坚持农牧民主体地位。切实尊重广大农牧民市场主体地位,支持、引导和提升农牧民机械化意愿,着力培育壮大新型经营主体,大力激发农牧民和农业生产经营组织发展农业机械化的创新、创业、创造活力,让农牧民成为农业机械化生产的真正组织者和受益者。

——坚持分类梯度发展。立足资源禀赋、自然条件和产业基础,充分考虑地区差异,分类推进藏中南农业区、藏东南半农半牧区和藏北牧区的农牧业机械化发展。引导各地聚焦主导农牧产业和关键领域,先易后难,梯度推进,探索适合当地的农牧业机械化发展新模式。

——坚持深化改革创新。正确处理政府与市场关系,大力培育市场主体,充分激发农机服务市场主体活力,加快健全农机公共服务体系,完善社会化服务体系。坚持市场推动、政策带动、创新驱动,构建借外力激发内力、以“输血”促进“造血”的体制机制,形成推动农牧业机械化全面发展新动能。

——坚持协同合力推进。建立健全农业农村、财政、发改、公安、科技等多部门协同机制,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农机经销企业和广大农牧民群众等多主体利益联接机制,充分利用中央财政和全国援藏资源,构建全方位多渠道一体化农业机械化发展新格局。

三、发展目标

到2025年,全区农机总动力达到780万千瓦(含农用运输车)。农机装备配置结构趋于合理,各类拖拉机保有量达到29万台,拖拉机与农机具配套比达到1:2以上。农作物综合机械化率达到68%以上,其中青稞等主要粮食作物综合机械化率达到71%以上。覆盖农业产前产中产后的农机社会化服务体系初步建立,农机经营效益显著提升,农机服务组织数量达到300个以上。加大农机化技术培训能力建设,累计培训农机技术人员3万人次以上。提升农机技术装备推广服务水平,推广20项以上先进适用机械化技术装备。发挥绿色农机装备在农村人居环境改善和农业废物资源化利用中的作用,农膜回收率达到90%,化肥农药利用率达到40%,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达到90%。全面提升西藏传统食品机械化生产加工能力,发展青稞牦牛精细加工和加工副产物综合利用。农机作业条件明显改善,农机“看病难、住房难、行路难”问题得到较好解决。设施农业、畜牧养殖业、林果茶业等机械化取得明显进展,设施农业综合机械化率达到21%。农机安全形势平稳,确保无重大农机安全事故发生。

1   西藏自治区“十四五”农业机械化主要指标

序号

主要指标

单位

2020年基期值

2025年目标值

指标属性

1

农业机械总动力

万千瓦

691.5

780

预期性

2

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

%

65

68

预期性

3

主要粮食作物(青稞)综合机械化率

%

67

71

预期性

4

畜牧养殖机械化率

%

23.84

33.1

预期性

5

设施农业机械化率

%

15.66

21.05

预期性

6

农产品初加工机械化率

%

21.56

29.5

预期性

7

培育农机社会化服务组织

131

300

预期性

8

推广使用先进农业机械技术

8

20

预期性

9

落实农机深松整地作业面积

万亩

170.6

300

预期性

第三章区域发展重点

根据西藏自治区河谷平原和丘陵山地等地形特点,以及粮食生产和畜牧业生产区域条件,立足各地资源禀赋,优化农机化发展布局,将农机化区域发展重点分为藏中南河谷农业区、藏东南半农半牧区和藏北牧区3个区域。

一、藏中南河谷农业区

区域范围:位于雅鲁藏布江中上游区、雅鲁藏布江中游-拉萨河区、尼洋河中下游区,主要包括拉萨、日喀则、山南和林芝河谷地区。

资源条件:该区域属高原河谷地形,海拔3500至4500米,降水较稀少,气候干燥。主导产业为青稞、小麦、马铃薯、油菜、蔬菜、奶牛、牦牛。人均可利用土地资源丰富,田块平整,农机道路通达条件良好。

发展重点:以基本实现农牧业全程全面机械化为目标。大田作物机械化重点发展50马力以上大中型拖拉机、旋耕施肥播种复式农业机械、无人植保机、全喂入联合收获技术与装备,开展深松智能监测、青稞分段收获、秸秆捡拾打捆装备试验示范;设施蔬菜机械化重点发展工厂化育苗装备、精细耕整地机械、环境智能控制与水肥一体化设备,开展高速移栽、绿色收获、分级分选包装等装备技术试验示范。畜禽养殖机械化方面,以肉牛、奶牛、藏猪、藏鸡标准化规模化养殖小区为重点,发展饲草加工、饲喂、环境控制、粪污清理与资源化利用、病死动物无害化处理装备等。培育壮大农机作业服务组织,发展代耕代种代收、全程机械化土地托管、“全程机械化+综合农事”服务等新型社会化服务模式。

二、藏东南半农半牧区

区域范围:位于金沙江、澜沧江、怒江中上游,与四川、云南接壤,主要包括昌都市南部地区及林芝市东部地区。

资源条件:平均海拔3500米以上,无霜期80至127天。主导产业为林果、林下、青稞、蔬菜和奶牛。地形起伏较大,田块面积小,农机道路通达性较差。

发展重点:大田作物机械方面,重点发展50马力以下的中小型拖拉机,适宜丘陵山地作业的微耕机、中小型条播机、无人植保机、小型联合收割机和割晒机;推进耕地宜机化改造,实现田块小并大、弯取直,加快机耕道路建设,提高农机通达率和作业效率;推广田间石头捡拾装备,清除耕作层石块,提升农机安全和作业质量。林果茶机械化方面,重点推广果园喷雾无人机、中耕施肥机、水肥一体设备、茶园高地隙多功能管理机、轨道运输设备、果茶加工成套设备、田头冷库保鲜设备。畜牧养殖机械化方面,重点推广标准化养殖设施与标准化人工饲草种植技术,推广粮草轮作、林草间作和农田复种等高效饲草种植模式,大力推广草籽收获、草籽包衣、播种、牧草收割等人工草场生产装备,以及饲草青贮设备、牧草粉碎机、拌料机等饲草料加工设备,提高畜牧业机械化水平。

三、藏北牧区

区域范围:位于藏西北区、羌塘高原南部区、藏东北区,包括那曲市、阿里地区和昌都北部地区。

资源条件:海拔4000米以上,高寒缺氧,气候干燥,年平均气温为-0.9℃至-3.3℃,全年气候干冷,无绝对无霜期。主导产业为绒山羊、牦牛和藏系绵羊,畜牧养殖方式以天然草原放牧为主。

发展重点:畜牧养殖方面,推广具有保温抗寒的牛羊舍、禁牧休牧区围栏设施、防灾草料储存设施,推广挤奶机、剪毛机、抓绒机、动物防疫设备、活畜称重机、动物监控仪等小型养殖设备;推广披碱草等牧草种植装备和退化天然草地免耕补播装备。改善牧民生活水平方面,推广小型奶制品加工机械、挤奶机、太阳能牛奶分离器、揉皮机、储奶罐、取暖器和户用能源等牧民生活便利设备。

第四章主要任务

围绕农业生产高效、农民生活富足、农村生态宜居,重点推进高原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化、畜牧养殖机械化、农产品增值加工机械化、乡村宜居环境治理机械化等主要任务。

一、推进主要农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化

深入开展主要农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化推进行动,重点推动青稞、小麦全程机械化,加快马铃薯、饲草料生产加工机械化步伐。分作物分区域举办系列全程机械化现场推进活动,示范推广一批新技术新装备,总结形成一批全程机械化解决方案。支持新型经营主体开展深耕深松、机播机收和生产性托管服务,引领推进主要农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化。广泛开展全程机械化示范县创建活动,鼓励有条件的地(市)、县(区)整建制率先基本实现主要农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化。积极推进农机农艺技术融合,以农机购置补贴政策为抓手,结合我区特点,有计划组织实施农机化试验、示范、推广项目,大力推广适宜山区、不受地块限制、先进适用的农机新技术、新机具,积极促进物联网、人工智能、北斗导航等现代信息技术在农机装备和农机作业上的应用。将机械化生产适应性作为重要指标,推动选育适宜机收的青稞品种。围绕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等,打造一批农艺技术先进、机具配置完整、机械化水平高的示范园区,引领全区农业生产全程机械化。

二、提升畜牧养殖和设施农业机械化生产水平

聚焦种养结合发展,以畜牧业主产区、中小规模养殖场、畜产品加工产业基地、人工牧草种植基地为重点,突出牦牛、藏羊、藏猪、藏鸡为主要畜种的养殖和生产环节的设施装备集成配套。创建主要畜种养殖全程机械化示范基地,提高饲料加工、投饲、粪污处理、防疫、环境监控、病死动物无害化处理环节机械化水平。大力发展优质饲草料种、收、贮、加、运等全程机械化。开展小型设施农业专用耕作、播种、灌溉、植保、卷帘、收获机械技术装备的研发改进与示范引进,制定技术规范并示范推广。支持鼓励种养殖企业、设施农业基地进行物联化、智能化设施与装备升级改造,推动“互联网+”畜牧业、设施农业,促进机械化信息化融合,不断提升畜禽水产业和设施农业机械化水平。

三、发展特色粮油和畜禽产品增值加工装备

深入开展农畜产品加工企业装备需求调查,掌握农畜产品加工机械化情况,筛选一批促进农畜产品加工企业产业转型升级的关键设备,纳入到农机购置补贴品目范围。拉萨、日喀则、山南等市重点发展青稞产品加工,拓展粮油初加工,鼓励和支持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和中小微企业等引进烘干、储藏、脱壳、去杂、磨制等初加工装备,提升青稞产地初加工水平。整合现有青稞加工企业资源,扩大加工规模,合理配置自动化生产设备,吸收引进中高端生产加工设备,提升青稞精深加工能力,推动传统加工工艺向现代化转变进程,加快西藏青稞产业高质量发展,提高青稞产业综合效益。拉萨、日喀则、昌都和那曲等地区重点发展牦牛、绵羊、绒山羊和藏鸡等畜禽产品加工,鼓励和支持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和中小微企业等发展畜禽产品产地初加工,重点引进内地先进畜产品预冷、保鲜、冷冻、清洗、分级、分割、包装等仓储设施和商品化处理设备。提升龙头企业畜产品精深加工水平。在林芝市重点发展果茶加工,重点引进采茶、分拣、分选装备,提高果茶自动化加工能力。

四、推广美丽田园宜居乡村建设装备技术

围绕建设绿色种植田园,集成推广保护性耕作、测土配方施肥、高效肥和化肥深施、种肥同播、绿色防控与病虫害专业化统防统治等机械化关键绿色增产技术,组建培养专业化防治队伍。大力推广残膜回收机,构建农田残膜回收和资源化利用体系。围绕建设生态养殖小区,鼓励支持畜禽粪便处理利用设施建设,推广粪便抽污泵、脱水设备、发酵罐、秸秆粉碎机等,推动实现畜牧养殖污染物全收集、全处理,集成示范种养循环生产模式。围绕建设美丽宜居村庄,鼓励农机合作社多元化发展,培育一批参与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运维、村容村貌提升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农机合作社,配置挖掘机、装载机、运输车等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设施装备。

第五章重大工程

针对西藏农机化发展不平衡,服务体系不健全、农田基础设施建设滞后、人才队伍缺乏、高原特色农机装备供给不足等问题,重点实施农牧业全程机械化示范县创建工程、农机服务组织能力提升工程、农田宜机化改造工程、农机化人才队伍培训工程、农机适应性研发改进创新示范工程等五项重大工程,推动自治区农机化向全国看齐。

一、农牧业全程机械化示范县创建工程

以农业农村部全程机械化示范县创建工作为抓手,在基础较好的地市整市推进全程机械化示范县创建。推动自治区级全程机械化示范县创建工作,制定西藏自治区全程机械化示范县实施办法,分批在藏中南粮食主产区、藏东南半农半牧区、藏北牧区等创建25个自治区级农牧业全程机械化示范县。支持创建县发挥带动示范作用,结合全程机械化示范基地建设,每年分区域分主题开展10次试验示范活动,联合农机企业开展农机进藏适应性改进示范,联合科研单位开展农机农艺融合集成技术模式试验示范,开展新技术新装备推广、基础设施建设、人员培训、技术指导等,示范县基本实现主要作物耕、种、植保、收获、秸秆处理等5大环节生产全程机械化。

专栏1 农牧业全程机械化示范县创建工程

1.1国家级农牧业全程机械化示范县创建项目。2025年,在日喀则市山南市拉萨市等地市创建8国家级农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化示范县,全区农作物综合机械化率达到68%以上,主要粮食作物综合机械化率达到71%以上。 

1.2区级农牧业全程机械化示范县创建项目。2025年,在藏中南粮食主产区、藏东南半农半牧区、藏北牧区等创建25个自治区级农牧业全程机械化示范县。 

1.3全程机械化示范基地建设项目。2025年,在全程机械化示范县建成青稞、小麦、油菜、牧草、牛、羊等全程机械化示范基地50个,重点开展农牧业机械化生产新技术、新装备、新模式试验示范。 

二、农机服务组织能力提升工程

以土地流转为契机,推动农机作业服务规模化运营服务水平,重点提高农机专业合作社会化服务能力,开展自治区级农机合作社示范社评选建设工作,制定自治区示范社评选办法,创建40家装备水平、服务水平高的自治区级农机合作社示范社。加大项目支持力度,依托深松作业补贴项目、农机作业补贴项目等,研究“以奖代补”、“奖补结合”等资金使用方式,定向委托示范农机专业合作实施。充分发挥合作社示范社示范带动作用,提高农机合作社可持续发展能力。争取各级农牧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扶持资金,加大库棚等基础设施建设。加大信贷支持,创新信贷产品,简化审批手续,继续优化农机购置补贴政策并向农机社会化服务组倾斜,提高农机社会化服务组织装备水平。采取典型示范、参观考察、以会代训等多种形式,加强对农机专业合作社和农机社会化服务组织负责人开展以合作经济组织的组织原则、运作方式、财务核算等为主要内容的培训。

专栏2农机服务组织能力提升工程

2.1自治区级农机合作社示范社评选建设项目。2025年,新农机合作社90家以上,创建自治区农机合作社示范社40,通过政府购买服务方式,依托示范社实施深松作业、新技术试验示范、人才培训等项目,加大库棚等基础设施建设,充分发挥合作社示范社示范带动作用,提高农机合作社可持续发展能力。 

2.2全程机械化+综合农事服务中心建设项目2025年,自治区建成具有装备设施先进、服务链条完整、要素保障有力、运行管理规范、规模效益良好、示范引领明显的服务中心100个,其中自治区级30个、市县级70个,农机社会化服务能力明显提升。 

三、农田宜机化改造工程

以农机作业便利化高效化为目标,积极参与制定乡村生态环境治理、高标准农田建设、标准化果园菜园、畜禽养殖、农村土地综合整治等标准、规范和实施细则,明确田间道路、桥涵闸、田块长度宽度平整度及农业设施大棚等“宜机化”要求。依托高标准农田建设等资金项目,在日喀则、山南、林芝、拉萨、昌都等市开展农田宜机化改造工程,科学测算阶段性改造规模与区域分布,将农田机耕道、小改大、曲改直、坡改平、石头清理等建设内容和标准,纳入高标准农田建设重点任务。河谷区域农田改造后连片田块面积不小于15亩,田间道路通达度达到100%;坡度25度以下的坡地改造后田块面积不小于5亩,田间道路通达度不低于80%;灌溉沟渠建设可满足乘坐式农机下地作业,耕层土壤回填,大块石头清理出田或深埋50公分以下。到2025年,累计改造农田不少于150万亩,改造后农机作业效率提升不低于30%。

专栏3农田宜机化改造工程

3.1农业基础设施宜机化标准制定项目2025年,参与制定一批高标准农田建设、设施蔬菜大棚建设、牛羊舍建设等标准、规范和实施细则,明确田间道路、桥涵闸设置、田块长度宽度平整度及农业设施大棚等与农机作业、田间转移相关的设施属性要求,推动农业基础设施与农机作业相适应。 

3.2农田宜机化改造项目。2025年,依托高标准农田项目,新建或改造宜机化高标准农田210万亩,重点开展机耕道建设,丘陵山区农田小改大、曲改直、坡改平、石头清理等改造内容。 

四、农机化人才队伍培训工程

重点面向农机管理人才队伍、农机技术人才队伍、农机操作人才队伍等开展培训。依托西藏大学、农牧科学院等在藏高校科研院所及中国农业大学、中国农业科学院等区外知名高校科研院所,重点开展农机管理人才知识更新和技能提升培训,推进在藏高校设立农业机械化专业或课程,培育农机化后备管理人才。依托农业农村培训项目与全国对口支援西藏项目,加强农机技术人员培训,学习农机化新技术、新装备、新模式、新业态。推进各级农业主管部门、农机经销商、农机合作社,大力开展农业机械化新技术、新装备试验示范,在农村劳动力转移阳光培训课程体系中增加农机内容,为农机作业服务人员培训农机操作、农机维修等技能。到2025年,举办管理人才班5期、技术人才班50期、农机作业服务人才班500期,累计培训农机人员100,000人次以上。

专栏4农机化人才队伍培训工程

4.1农机管理人才培训项目2025年,依托西藏大学、农牧科学院等在藏高校科研院所及中国农业大学、中国农业科学院等区外知名高校科研院所举办农机管理人才班5期,重点开展农业经济管理、项目管理、农机管理和农机购置补贴政策等方面的培训。 

4.2农机技术人才培训项目。2025年,依托农业农村培训项目与全国对口支援西藏项目举办农机技术人才培训班50期,重点学习农机化新技术、新装备、新模式、新业态等方面的培训。 

4.3农机操作人才培训项目。2025年,依托各级农业主管部门、农机经销商、农机合作社举办农机操作人才培训班500期,重点开展农业机械化新技术、新装备试验示范,农机安全、农机操作、农机保养、农机维修等技能培训。 

五、农机适应性研发改进创新示范工程

充分了解青稞、牧草全程机械化生产技术需求,与内地农机生产企业沟通联系,每年筛选引进3-5项以上满足我区农牧民生产农艺需求、在内地使用相对成熟的农机技术装备并进行示范推广。开展全程机械化示范现场会,示范推广青稞耕种收环节机械化集成配套技术、马铃薯高效种植和收获技术、人工饲草联合收获和加工贮藏技术等。示范推广精准施药、高效施肥、节水灌溉、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等绿色高效机械装备和技术。试验示范无人拖拉机、无人植保机等智能农业装备、温湿度自动调控,智能加工等先进技术。调研了解高原农机装备适应性问题,加强与科技厅,经信厅沟通联系,争取资金支持,依托西藏农牧科学院、农业农村部南京农业机械化研究所等科研单位开展西藏高原农机适应性研发改进工作,力争每年解决3-5项适应性技术问题,提高作业效率,降低作业损失,提升农机化发展水平。

专栏5农机适应性研发改进创新示范工程

5.1农机化技术引进项目2025年,筛选引进20项以上满足我区农牧民生产农艺需求、在内地使用相对成熟的农机技术装备,开展引进技术装备高原适应性试验50次以上。 

5.2全程机械化示范现场会2025年,举办全程机械化示范现场会20次以上,重点示范推广主导产业全程机械化技术、绿色高效机械装备技术、智能农业装备技术等。 

5.3西藏农机适应性研发改进项目。联合经信厅、科技厅设置西藏农机适应性改进专项,委托区内外高校科研院所开展西藏农机适应性改进工作,到2025年,解决20项以上农机适应性关键技术问题。 

5.4智慧农机工程。促进信息化技术与农机装备、生产作业、管理服务全链条有机融合,实现农业机械装备智能化、作业精准化、管理数据化、服务在线化。建设智慧农机平台,强化农机服务监管,实现对农机购置补贴、农机调度、农机培训管理等业务的统一数字化管理。加快农机装备数字化改造,推广农业机器人等新型装备,推动北斗导航、智能监控等设备在大型拖拉机、联合收获机、深松机等重点机具装载。 

第六章扶持政策与保障措施

通过加强组织领导,加快农机化体制机制改革,提升公共服务能力,创新农机化扶持政策,加大经费投入等政策措施,保障自治区农机化持续发展,加快推动农机化转型升级。

一、加强农机化组织领导

建立由区农业农村厅牵头的全区农业机械化发展协调推进机制,成立领导小组,统筹协调各方共同完成规划目标。各级农机主管部门要强化属地责任,充分认识加快推进农业机械化发展的重要性、紧迫性,将加快推进农业机械化作为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和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内容,建立相应的组织协调推进机制,加强经费保障,形成工作合力,推进各项工作落实。定期加强督查指导,分阶段推动各项农机化工程落地落实,确保圆满完成各项规划任务。

二、创新农机化扶持政策

将农机合作社农机场库棚建设用地保障纳入新一轮乡村规划、国土资源规划中。以政府购买服务方式,通过公开招投标择优委托自治区级以上农机合作示范社,承担新技术示范推广、人员培训、深松作业、人员培训、标准化农田建设等。鼓励合作社开展机具维修、农机配件和农资经销等综合服务,壮大服务能力。延伸农机维修网络到农机大县,对维修服务中心评估分档,补贴优质维修中心,购买专业维修设备。依托农机合作社、农机经销商开展农机驾驶培训。

三、加大农机化经费投入

完善自治区及农机购置补贴资金用途,在满足自治区农机购置补贴需求前提下,统筹支持农牧业全程机械化示范县创建工程、农机合作示范社培育提升工程、农机适应性研发改进创新示范工程等。根据西藏农机化工作实际,调整农机购置补贴目录,积极争取中央购机补贴资金用于支持农机作业补贴、机具库房设施建设等。探索推进主要农作物机械化生产作业奖补试点、农机购置贷款试点等工作。争取援藏资金和物资用于发展农业机械化。

四、提升公共服务能力

加快西藏农机化体制机制改革创新,健全农机公共服务体系,增强公共服务能力。推动区、市两级增加农机管理推广人员编制,乡镇农业技术服务中心增设农机专干,形成精干高效和专兼职结合的农机化队伍。安排基层农机管理人员赴内地农机化发达省份接受轮训,提高农机化管理人员业务水平。用活全国对口支援西藏资源,为西藏提供农机研发改进、农机鉴定、人员培训等服务。鼓励合作社开展机具维修、农机配件和农资经销等综合服务,壮大服务能力。探索维修服务中心评价和补助办法。通过政府购买服务方式,组建“一主多元”公共服务体系,承担新技术示范推广、机手培训、安全监理、农田宜机化建设、机械化作业信息服务等农机公共服务。

共0条评论网友评论

猜你喜欢

大田农社
大田传媒 大田电商 大田金融 大田保险 大田物联 大田信息
大田传媒旗下
农机360网 中国农机商情 行业资讯大全 精耕杯 配洽会 市场研究大田直播
大田旗下网站
农机360网 农机O2O商城 信农贷 农惠通 信农保 大田滋味网 大田农资网 农机物联网
帮助中心
帮你选购 帮你询价 帮你贷款 帮买保险 帮你维权 有事问帮帮 网站地图 注册登录
关于大田
公司介绍 服务介绍 媒体报道 加入我们 联系我们
  • 客服QQ
    1716904881
  • 企业邮箱
    service@nongji360.com
  • 服务热线
    4008-360-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