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美好发生 ——疫情下农机市场不平凡的3年

2023
02/03
15:28
liyong

大家常说“大疫不过三”,这场肆虐了3年的新冠疫情于2022年底进入终结期。3年,1000多个日夜,新冠病毒对人体的伤害超乎想象,对经济发展造成的影响更加超乎想象,各行各业都度过了步履艰难的3年。回望来路,太多的经历与坎坷都伴随着时光流逝云淡风轻,但是,永远烙印在人们的记忆里,成为了永恒。

对于处在深度升级转型期的农机行业而言,3年疫情,让原本就放缓脚步、寻求新方向的产业布局更加魔幻,徒增了艰难,引发了变数。这3年,不同于任何阶段的发展里程,让我们铭记的,除了市场的新变化,更多的是全体农机人执着而不屈的精神,还有那些坚持不懈的创新,成就了艰难境遇下的可贵进步。


多重政策持续助力,行业升级动能凸显

疫情3年,国家对“三农”的支持超过以往,各项政策助力持续增强,始终把粮食安全作为治国理政的头等大事,粮食生产实现连年丰收,为应对各种风险挑战、实现我国经济社会稳定发展筑牢了“压舱石”。在农业机械化领域,近3年,国家年度农机购置补贴资金稳定在200亿元上下,并针对高端大型智能化产品、核心部件核心技术研发等农机产业发展短板,以及丘陵山区作物机械化程度低、经济作物等特种农机供给不足等短板领域,出台专项政策予以助力支持,取得了丰硕成果,我们欣喜地看到,国产大型拖拉机、采棉机、甘蔗收获机等高端农机取得了长足进步;马铃薯、花生、甜菜、棉花等经济作物机械化程度大幅提升;无人飞机、无人驾驶拖拉机、小型电动智能农机等科技智能产品纷纷涌现,为农业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机械化支撑,农机行业由规模增长转向质量升级的路程大步向前,产业轮动进入关键期。

众所周知,农业既是国之根本,更是一个创造就业机会的大产业。据有关部门统计,在我国按照外出务工收入水平,2021年进口16454万吨粮食,如果在中国生产可创造274万个就业机会,进口938万吨肉类在中国生产可创造130万个就业岗位。进口肉类所用粮食饲料折合3737万吨,加上进口粮食部分总计为20191万吨,按照我国平均亩产需要44869万亩土地种植。粮食生产周期在100到240天(冬小麦)之间,取130天,每天每亩地吸收二氧化碳平均50公斤,如果在国内生产,则可吸收二氧化碳22434万吨。由此可见,农业前景异常广阔,尤其是后疫情时代,更是吸纳就业创造无限财富的广阔舞台。作为农业发展必不可少的农机产业,有着很长的路要走,全体农机人必须坚持创新理念,在传统农机品类升级换代、新兴农机品类研发创造、智能农机品类核心技术攻关等领域下足功夫,推动行业快速升级进步,向着更高的目标前进。


疫情引发连锁反应,产业格局结构调整

3年全球疫情引发的经济危机绝对危害深远,这种影响需要逐步修复,这个阶段至少需要2-3年,甚至更长。据经济学家分析,全球每次危机以后,经济增长的速度都比危机前平均的前10年要低,这是因为危机改变了整个经济结构和潜在增长率,而政府没有政治空间和财政空间、货币政策去修改这个结构,所以每次危机以后都是下降的。据联合国预测,未来10年,全球经济增长平均速度或不到2.54%。种种因素影响累积在农机市场表现上,购机需求因为区域流动受限、用户收入减少、投资信心不足等因素愈加疲软,在大多数用户心中,非必要延后消费的观念成为了共识,抑或说不敢消费、无力消费,购机意向最大程度地被压制,因此,农机市场传统的销售规律被打破,市场消费轨迹变得诡异无常,淡旺季变得不再泾渭分明。即使挑战重重,但我们前进的脚步不停,在行业架构里的每个人,都在努力适应社会、行业、产业乃至细分领域的环境变化,通过聪明才智与辛勤耕作,让进步与美好发生。

疫情3年来,农机产业格局持续调整,传统农机品类与新兴农机品类的交替不断演变,大田作物传统机械因饱和而趋向存量更新,小众农机正向着成熟农机品类的方向不断跃进,进口产品的国产化进程加快。伴随着“大农业”范畴日益扩大,人们不再局限于大田作物种植的传统观念,而是向经济作物、果蔬作物、畜牧产业等快速延展,肉、禽、奶、蛋以及各类粗粮、果蔬日益丰富着人们的餐桌,也拓展着人们对“粮食”的传统理解。农业的发展结构在变化、人们对粮食的需求结构在变化,市场和用户对农机品类的需求也在不断变化,用户需求更多地体现出“碎片化”特征。不仅如此,伴随着合作社、农场、农机大户的不断增加,市场需求大型化趋势愈加明显,而另一端,丘陵山区对小型化特种农机的需求也日益旺盛,市场呈现出“哑铃式”两端发展态势。有一点必须清楚,不管产业格局如何重塑,竞争的焦点仍然集中在产品力、性价比与品牌上,这一点毋庸置疑。


洗牌触动品牌效应,创新决定企业生死

在我国农业机械产业进步的历程中,不同阶段有着不一样的鲜明特点,我们清晰地记得2004年开始的农机行业飞速发展的“黄金十年”,铭记自2014年开始的农机行业“升级调整”,而今,我们正处于以质量升级为主调的深度转型期,产业发展之路仍然任重而道远。伴随着农机产业进步,农机企业之间的竞争与洗牌一刻也没有停止过,市场比拼如大浪淘沙,新旧交替,强者胜出,尤其是进入后市场时代,超常规发展背景下规模效应引发的同质化产品饱和过剩,令“狼多肉少”现象屡见不鲜,品牌打造愈加重要。疫情期间,农机企业发展冷热不均现象突出,好的更好,差的更差,比如拖拉机产业,市场份额重组加速,一拖、雷沃等品牌企业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而不少的小品牌则举步维艰。再如玉米收获机,前6名的品牌销量比重超过90%,品牌集中度逐年提高。由此可见,以过硬产品为基础打造“品牌”,始终是赢得市场的关键,如今的农机市场已经全面进入“品牌时代”的轮动期。

熬过了3年艰难的疫情凛冬,并不意味着所有农机企业将迎来“报复性消费”的春天,未来的竞争与挑战依然残酷,如何胜出?唯有创新。要么是领先,在技术突破上、高端智能化研发上、市场影响力上、品牌知名度上……做到行业内数一数二的位置;要么是打造不同,在产品应用领域独树一帜、满足细分领域用户需求、在产品性价比上建立屏障……摆脱同质化竞争的“泥潭”。大家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必须顺势而为,把科技创新作为产业进步的主抓手,做长期主义者,才有更多的胜出机会。我们必须用发展的眼光看事物,今天的农业作业再不是人们传统观念里“面朝黄土背朝天”的落后操作,而是展现出智能化、智慧化、科技化的新场景,从无级变速、一键操控、卫星数据巡航到无人驾驶、无人机喷药……智能科技以及先进的工业设计赋予了农机产业更加灵动的现代感,创新给予了我们超出以往的先进体验。创新发展,不断突破,实现农机技术更新迭代,让更多新产品、新技术、新应用来满足农机用户的作业需求,这样的农机企业,方可长久不衰。


据统计,全球67%的蔬菜、50%以上的生猪、50%的苹果、40%的柑橘,都是我国生产的,而我国的人口,还不到全球的20%。按照常理,国内农产品产能过剩,就应该通过出口进行转移,创造价值,但因为人力、土地、生产资料等成本过高,我们的大宗农产品在国际上没有竞争力。如何破局?既要从提高农产品品质,从育种、增产、科学管理等环节下功夫;又要实行土地集中,化零为整,最大程度地实施机械化规模作业,大幅降低人工成本,因此,农机装备产业的未来前景无限广阔,大有可为。

共0条评论网友评论

猜你喜欢

大田农社
大田传媒 大田电商 大田金融 大田保险 大田物联 大田信息
大田传媒旗下
农机360网 中国农机商情 行业资讯大全 精耕杯 配洽会 市场研究大田直播
大田旗下网站
农机360网 农机O2O商城 信农贷 农惠通 信农保 大田滋味网 大田农资网 农机物联网
帮助中心
帮你选购 帮你询价 帮你贷款 帮买保险 帮你维权 有事问帮帮 网站地图 注册登录
关于大田
公司介绍 服务介绍 媒体报道 加入我们 联系我们
  • 客服QQ
    1716904881
  • 企业邮箱
    service@nongji360.com
  • 服务热线
    4008-360-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