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2023年度小麦主要病虫害全程防控技术方案

2022
10/13
17:28
王虎

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

小麦是我国主要的粮食作物,科学有效防治病虫害,减少产量损失,对保障口粮绝对安全具有重要意义。近年来,小麦赤霉病、条锈病、蚜虫等一类病虫害暴发为害频率增加,土传病害、茎基腐病等新发生病虫逐年加重,对小麦生产构成严重威胁。为加强小麦病虫害防控全过程指导服务,特制定本方案。

一、防控策略

坚持“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植保方针,树立“公共植保、绿色植保”理念,针对我国不同生态区小麦全生育期主要病虫害发生种类及危害特点,按照“突出重点、分区治理、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的原则,强化绿色防控与统防统治相融合,推广种植抗病品种、药剂拌种、适期晚播、健康栽培等预防控制措施,有效控制小麦病虫危害。

二、防控对象

根据各小麦产区近年来病虫发生规律和危害特点,明确各个地区主要防控对象和兼治对象。

黄淮海麦区:以锈病、赤霉病、纹枯病、茎基腐病、白粉病、麦蚜、麦蜘蛛、吸浆虫、地下害虫为主,兼治全蚀病、根腐病、黑穗病、孢囊线虫病、黄花叶病等病虫害。

长江中下游麦区:以赤霉病、锈病、纹枯病、麦蚜、麦蜘蛛为主,兼治白粉病、黑穗病、黄花叶病、根部病害、灰飞虱、地下害虫等其它病虫害。

西南麦区:以条锈病为主,兼治白粉病、赤霉病、麦蚜、麦蜘蛛、地下害虫等病虫害,关注草地贪夜蛾等入侵害虫的潜在风险。

西北麦区:以条锈病为主,兼治赤霉病、白粉病、纹枯病、茎基腐病、黑穗病、麦蚜、麦蜘蛛、吸浆虫、地下害虫等病虫害,新疆麦区关注雪霉叶枯病。

华北及东北麦区:以白粉病、纹枯病、茎基腐病、黑穗病、麦蚜和吸浆虫为主,兼治赤霉病、锈病、全蚀病、根腐病、粘虫和麦蜘蛛。

三、防控技术

坚持分区治理、分类指导的原则开展防治。播种前做好田间管理工作,清除麦田周边自生麦苗、杂草;及时粉碎田间秸秆,并耕翻、耙匀,降低小麦茎基腐病、纹枯病等病原菌菌源量,减少病虫侵染几率,防止种苗根系悬空加重根腐病、孢囊线虫病危害;做好田间种植规划,预留大型植保机械作业道,便于后期实施防治。

(一)黄淮麦区

1.小麦播种期

因地制宜推广抗(耐)病小麦品种,压缩高感品种种植面积。对苗期不抗病的品种实施种子药剂处理,根据当地主要防控对象,选择合适的高效包衣剂或拌种药剂。针对小麦纹枯病、茎基腐病等苗期病害,选用戊唑醇、苯醚甲环唑、咯菌腈、苯醚·咯菌腈、噻呋酰胺等进行小麦种子拌种或包衣;全蚀病发生区,采用硅噻菌胺、嘧菌酯、苯醚甲环唑进行种子包衣或拌种;孢囊线虫病可采用阿维菌素种子处理。地下害虫、苗期蚜虫、小麦黄矮病发生区,选用吡虫啉、噻虫嗪、噻虫胺、毒死蜱、辛硫磷等拌种或包衣。

2.小麦出苗—越冬期

切实做好地下害虫、麦蚜、麦蜘蛛、锈病、纹枯病、茎基腐病、白粉病和孢囊线虫病等病虫的发生动态监测,在病虫害发生趋重时对早发病田及时采取防治措施,选用对路杀菌剂、杀虫剂进行防治。孢囊线虫病、根腐病发生严重的地块,在出苗后尽快采取镇压措施。

3.小麦返青—拔节期

重点开展流行性、暴发性病虫害的早期预防。黄淮麦区南部,春季注意防控条锈病早发麦田,及早控制发病中心。当田间条锈病平均病叶率达到0.5~1%时或白粉病病叶率达到10%时,及时组织开展大面积应急防治,防止病害流行危害。小麦纹枯病病株率达10%时,选用井冈霉素、噻呋酰胺、三唑类杀菌剂等喷施麦苗茎基部,每7~10天喷药一次,根据病情连喷2~3次,同时兼治小麦茎基腐病。麦蜘蛛平均33cm行长螨量200头或每株有螨6头时,可选用阿维菌素、联苯菊酯等药剂喷雾防治。对于未经种子处理的麦田,返青后地下害虫为害死苗率达10%时,可结合锄地用辛硫磷配成毒土撒施,先撒施后锄地防效更好。

4.小麦孕穗—灌浆期

根据病虫害的发生种类和程度,开展达标防治,多种病虫混合发生危害时,实施“一喷多防”。当田间发生单一病虫为害时,进行针对性防治。当田间百穗蚜量达到800头以上,天敌与麦蚜比例小于1∶150时,可用选择性杀虫剂如抗蚜威、新烟碱类药剂喷雾防治,或用苦参碱、绿僵菌等生物农药开展防治。在小麦抽穗期,吸浆虫每10复网次有10头以上成虫,或者在一行麦垄间能看到2~3头成虫时,选用高效氯氟氰菊酯、毒死蜱进行喷雾防治,并可兼治麦蚜、黏虫等害虫。麦蜘蛛平均33cm行长有螨量200头或每株有麦蜘蛛6头时,选用阿维菌素、联苯菊酯等喷雾防治。同时注意保护利用自然天敌,注意掌握化学防治指标和天敌利用指标,大力推广应用选择性农药和对天敌杀伤力较小的农药品种与剂型,如抗蚜威、噻虫嗪、啶虫脒、绿僵菌;也可根据天敌发生消长规律,适当调整施药时期,尽量避免在天敌发生发展的关键时期用药。注意改进施药技术,采用低容量或超低容量喷雾以及局部和隐蔽性施药法,减轻对天敌的不利影响。

小麦抽穗至扬花期是赤霉病防治关键时期,若遇阴雨、露水和大雾天气且持续3天以上,或10天内有5天以上阴雨天气时,要及时、全面开展赤霉病预防工作,选用氰烯菌酯、戊唑醇、丙硫菌唑、氟唑菌酰羟胺、丙唑·戊唑醇等杀菌剂开展防治。施药后6小时遇雨,应在雨后及时补喷。白粉病病叶率达10%或条锈病病叶率0.5~1%时,可选用三唑类等杀菌剂及时喷药防治,若病情重,持续时间长,间隔7~15天可再施用1次。

灌浆期实行“一喷三防”,选用三唑酮、烯唑醇、戊唑醇、己唑醇、丙环唑、咪鲜胺、丙唑·戊唑醇等杀菌剂,吡虫啉、啶虫脒、吡蚜酮、噻虫嗪、抗蚜威等杀虫剂,氨基寡糖素、芸苔素内酯、赤·吲乙·芸苔等植物免疫诱抗剂或生长调节剂,结合小麦长势,合理使用叶面肥等,混合喷施,一喷多防。注意农药安全间隔期,一般在收获前15天停止使用农药。

共0条评论网友评论

猜你喜欢

大田农社
大田传媒 大田电商 大田金融 大田保险 大田物联 大田信息
大田传媒旗下
农机360网 中国农机商情 行业资讯大全 精耕杯 配洽会 市场研究大田直播
大田旗下网站
农机360网 农机O2O商城 信农贷 农惠通 信农保 大田滋味网 大田农资网 农机物联网
帮助中心
帮你选购 帮你询价 帮你贷款 帮买保险 帮你维权 有事问帮帮 网站地图 注册登录
关于大田
公司介绍 服务介绍 媒体报道 加入我们 联系我们
  • 客服QQ
    1716904881
  • 企业邮箱
    service@nongji360.com
  • 服务热线
    4008-360-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