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突围——近观农机行业发展不平凡的10年

2022
09/30
14:15
liyong

党的十八大以来,国家始终把粮食安全作为治国理政的头等大事,粮食生产实现连年丰收,为应对各种风险挑战、实现我国经济社会稳定发展筑牢了“压舱石”。作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重要产业板块,农机装备一直备受关注,我们常讲,没有农业机械化,就没有农业农村现代化。不断提升农机装备研发、制造及应用水平,对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具有重要作用。

回顾我国农机装备行业发展历程,一路艰辛,一路磨砺,一路辉煌,尤其是近10年来,产业持续升级转型,发展主调由规模增长全面转向质量增长,质量提上去,速度就要适当降下来,企业生存与竞争压力空前严峻,但又不得不直面这种挑战,就像我们要超车,必须先松一下油门,再加油门,才能够令汽车提速更快一样。时下,农机行业在再次提速的蓄势缓冲期里砥砺前行,突破创新加速,脚步愈加坚实有力。


产业升级: 创新突破,渐入佳境

农机工业作为机械工业的组成部分,在促进现代农业发展进程中具有不可替代性。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农业机械学会名誉理事长罗锡文说过,“经验表明,实现了农业现代化的国家,都是以实现机械化为前提。”

农机装备是为农业服务的,探究我国农机行业的发展,不得不审视一下我国农业历程。农业是社会发展的一个缩影,目前,我国农业经历了从传统农业到机械农业的转变,正在拥抱数字技术给农业带来的变革。在我国农业现代化的发展历程中,有两个时间节点是具有里程碑式意义的。第一个时间节点是1956年。当时,我国开始把拖拉机大规模地应用于农业生产,并通过工业产品和农业产品的不等价交换,用剪刀差为城市输送资本。第二个时间节点是1998年。从这一年开始,通过城市资本下乡的方式对农业做产业化、车间化的改造,我国开始出现大量的大棚蔬菜,此后,中国的农产品产量开始飙升,并出现了农业过剩的现象。现在,全球67%的蔬菜、50%以上的生猪、50%的苹果、40%的柑橘,都是我国生产的,而我国的人口,还不到全球的20%。按照常理,国内农产品产能过剩,就应该通过出口进行转移,创造价值,但因为土地、人力、生产资料等成本过高,我们的大宗农产品在国际上没有竞争力。

如何破局?一是,提高农产品品质,从育种、增产、科学管理等环节下功夫;二是,实行土地集中,实施机械化规模作业,大幅降低人工成本。于是,农机装备的巨大作用就显现出来了。

如果以1949年建国为时间起点,我国农业机械化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初级阶段,1949年—2006年,57年的时间,全国农机总动力从8.1万千瓦发展到5.6亿千瓦,水平很低;第二个阶段是中级阶段,2007年—2018年,全国农机总动力从5.9亿千瓦增加到10.04亿千瓦,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40—70%;第三个阶段,正是我国刚刚迈进的阶段,即农业机械化发展高级阶段(指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大于70%,第一产业从业人员占全社会就业人员比重小于20%的发展阶段),自2020年开始,我国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超过70%,农业机械化发展进入中级阶段后期,向高级阶段过渡。

与农业机械化同步,国内农机装备工业发展阶段特征鲜明,如果把1949—2004年这个阶段视为产业基础积累期,那么,2004年开始的农机购置补贴制度开启了农机行业爆发式增长的“大门”,自2004年开始的10年,被称为国内农机行业超常规发展的“黄金十年”,产品供不应求,市场的巨大潜力集中显现,这个发展阶段,规模就能够带来优势,具备一定体量的企业尤其是大企业鲜有竞争对手,因为它们拥有大量的订单,此时市场运行是基于“需要”,而非基于“价值”。伴随着全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进,2014年成为近年来农机行业发展的一个“分水岭”,由此开始,国内农业机械化耕种收综合水平跨过60%门槛,进入新的发展阶段,同时,农机行业市场增速首次掉入了个位数增长轨道,也同时意味着农机行业“黄金十年”的终结,农机行业转型升级逐步深入,质量增长成为主流,突出特征表现在:传统市场的转型、升级以及伴随的增幅趋缓,新兴市场的崛起、孕育、壮大。

中肯地评价,近10年,是农机行业转型升级艰苦卓越的10年。全体农机人经受住了行业发展基调调头、市场增速放缓的巨大压力;经受住了连续3年疫情影响、全球经济持续下行的巨大压力;经受住了中低端产品竞争严峻、高端技术不足的巨大压力;经受住了存量竞争需求乏力、原材料价格居高不下的局的压力……创新发展,不断突破,产业运行趋于平稳,传统农机产品性能愈加成熟,升级加速,新兴品类市场供给满足程度大幅提升,高端、大型化、智能化产品国产化率迅速提升,采棉机等产品进口垄断局面被打破,产品技术更新迭代,新产品、新技术、新应用层出,农业机械化需求得到了空前满足。

据国家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21年底,全国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72.03%,其中机耕率、机播率、机收率分别达到86.42%、60.22%、64.66%。畜牧养殖、水产养殖、农产品初加工、设施农业等产业机械化率分别达到38.50%、33.50%、41.64%、42.05%。全国农业机械总动力达到10.78亿千瓦,拖拉机保有量2173.06万台、配套农具4022.93万部。稻麦联合收割机、玉米联合收割机、水稻插秧机、谷物烘干机保有量分别达162.72万台、61.06万台、96.32万台、14.42万台,农产品初加工作业机械、畜牧机械、水产机械保有量分别达1589.65万台、869.85万台、492.19万台。以北斗、5G等信息技术为支撑的智能农机装备进军生产一线,加装北斗卫星导航的拖拉机、联合收割机超过60万台,植保无人机保有量97931架。


未来可期:行业发展,韧性凸显

《荀子·王制》有云,“春耕、夏耘、秋收、冬藏,四者不失时,故五谷不绝”,农业进步,五谷丰登,令炎黄子孙有了世代繁衍生息的温饱资源保障。农业发展离不开科技进步,更离不开机械化。近观时下,全球疫情不绝、俄乌冲突加剧、世界贸易争端持续,粮食安全始终是重中之重,国家对农业建设的政策支持力度不会减弱,农机装备产业前景广阔。

从工业布局层面看,我国具有强大的生产能力与完善的配套能力,是全球工业体系最完整的国家,在世界500多种主要工业产品品类中,中国具备525个小类的生产能力,且220多种工业产品的产量居全球第一。从需求角度看,我国拥有4亿多中等收入群体在内的14亿人口所形成的超大规模内需市场,且国家正处于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快速发展阶段,需求潜力巨大。

2004—2023国内农机工业产值及产值增长趋势图

聚焦农机工业,产业集群已经全面逐步形成,以长江为界,可以划分为南方产业集群和北方产业集群,南方产业集群以苏州、无锡和常州等为代表,集聚了水田农业装备制造商;北方产业集群泛指中原、西北、东北等地,山东(潍坊)、河南(洛阳)、黑吉、新疆等产业集群,以旱田机械、大中型农机及机具等为主。截止到目前,国内能够自主研发、制造农、林、牧、渔、农用运输、农产品加工等7个门类所需的65大类、350个中类、1500个小类的4000多种农机产品,可基本满足用户大众化作物的机械化需求。农机行业供给侧改革向供给侧管理、需求侧满足过渡的趋势明显,进口依赖产品、技术国产化进程加快,科技创新令农机行业显示出蓬勃生命力。

从农机市场运行规律来看,目前存量农机产品更新换代陆续进入集中爆发期,加以国家农业机械报废更新补贴政策助力,有效拉动了农机销售。同时,随着用户年龄结构日趋年轻化,以及农业合作社、农机服务组织等新型组织发展壮大,农机新消费正在形成,对于智能化、先进性、高端化、可靠性强产品以及小众新兴产品的追求愈加强烈。近年来,用户对农机化的需求,已经从耕种收环节向植保、烘干、秸秆处理环节延伸,从粮食作物快速向经济作物、养殖业、加工业拓展,尤其是新型经营主体对农机的需求,由关注价格向注重品牌和质量转变,更注重以机械化降低生产风险、提高作业效率,更注重获取全程机械化解决方案。

从产业短板补齐角度看,经历了多年的进步与发展,国内农机产量、使用量、需求量都处于全球第一,但是,高端领域的核心能力、核心技术、核心部件等核心资源没有真正掌握在我们自己手里,诸如先进的发动机、液压系统、电控系统和PLC系统等是国外的,正是因为核心资源掌握不足,就导致了国内农业机械化和农机装备产业发展不平衡,表现在农机装备有效供给不足,门类不全和中低端产品产能过剩并存,高端农机产品依赖进口。国内农机制造竞争力不足还体现在机具作业可靠性、适用性和智能化水平不足上,传统大众产品同质化现象突出等等。同时,丘陵、山区机械化程度普遍偏低,无机适用、无好机用的现象屡见不鲜,数据统计显示,我国丘陵山区耕地面积达6亿多亩,占耕地总面积的3成左右,是我国粮油糖作物及薯类、果桑茶麻、蔬菜、青饲料等特色经济作物的重要生产基地,由此可见,我国幅员辽阔,地形差异大,农业门类多,机械化发展空间巨大。《国家十四五农业机械化发展规划》明确提出,到2025年,我国农业机械总动力稳定在11亿千瓦左右,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到75%粮棉油糖主产县基本实现农业机械化,丘陵、山区县农作物种植和收获综合机械化率达到55%,设施农业,畜牧业,水产养殖业和农产品初加工机械化率均达到50%以上。目标明确,大有可为,唯有奋进。

进入转型升级阶段不足10年,农机行业显示出巨大的发展韧性与后劲儿。今年以来,在整体经济形势考验重重、突发因素不断的大背景下,农机市场整体表现可圈可点,尤其是科技创新相关产品市场回暖迹象明显,据农机行业上市企业公布的上半年年报显示,一拖股份、潍柴动力农机板块实现大幅增长,吉峰科技实现正增长,当然也有表现差强人意的企业,中联重科、新研股份、星光农机等出现较大业绩回落。在崭新的竞争格局下,规模有实力的农机企业向着提供全程机械化、全面机械化服务方案的方面迈进,发力高端领域;占据农机产业绝对份额比重的中小农机制造企业,则聚焦于“专精特新”擅长领域,实施技术创新,深耕细分领域,放大自身擅长领域优势,成为行业内某些特定领域的“隐形冠军”。


从盘古开天地到今天的繁华社会,从远古荒蛮到现代文明,从茫茫大漠到青葱平原……农业始终是关系到人类生存的必然基础,农业的发展离不开机械化,农机事业光荣、艰辛而又充满了无限希望!

回顾来路,风雨砥砺,岁月如歌;直面前程,风物长宜放眼量。在奔向光明未来的征程中,农机人需要秉承并发扬优秀传统,发掘并拓展创新精神,响应国家号召,借力政府政策驱动,顺应经济发展大势,创造农机行业更加崭新与辉煌的新格局,为祖国乡村振兴事业贡献力量,让我们一起不懈努力吧!

共0条评论网友评论

猜你喜欢

大田农社
大田传媒 大田电商 大田金融 大田保险 大田物联 大田信息
大田传媒旗下
农机360网 中国农机商情 行业资讯大全 精耕杯 配洽会 市场研究大田直播
大田旗下网站
农机360网 农机O2O商城 信农贷 农惠通 信农保 大田滋味网 大田农资网 农机物联网
帮助中心
帮你选购 帮你询价 帮你贷款 帮买保险 帮你维权 有事问帮帮 网站地图 注册登录
关于大田
公司介绍 服务介绍 媒体报道 加入我们 联系我们
  • 客服QQ
    1716904881
  • 企业邮箱
    service@nongji360.com
  • 服务热线
    4008-360-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