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全国小麦秋冬种技术意见

2022
09/16
17:23
王虎

“秋分”将至,全国小麦秋冬种即将展开。总体看,今年小麦主产区大部地区土壤底墒充足,前茬作物生育进程正常、接近常年,小麦种子质量普遍较好,为小麦秋冬种生产创造了有利条件。但天气复杂多变,不确定性大,增加了小麦秋冬种的难度。气象部门预测,今年华西秋雨偏早偏强,降水空间不均;病虫害基数较高,防控压力加大;秋冬季有可能进入“拉尼娜”状态,对小麦适期播种和安全越冬带来不利影响。针对今年小麦秋冬种生产形势,各地要牢固树立“七分种、三分管”的思想,强化适期、适墒、适量、适深“四适”播种,着力防干旱、防病虫、防冻害、防渍害“四防”并重,力争一播保全苗,培育冬前壮苗,确保安全越冬,夯实明年夏粮丰收基础。

一、精细播种保全苗

(一)科学选择良种。以高产、多抗为主导,以优质专用为重点,科学选择主导品种,优化区域布局和品质结构。黄淮海麦区可选用抗寒抗倒能力强、节水耐旱、稳产性好和品质优良的强筋、中强筋和中筋品种,旱地注意选用节水抗旱、稳产高产品种;长江中下游麦区选用耐湿(渍)、抗病(赤霉病为重点,兼顾其它病害)、抗倒、抗寒、抗穗发芽及熟期较早的中强筋、中筋品种,根据市场需求适度种植优质弱筋品种;西南麦区重点推广抗条锈病、耐赤霉病、抗湿抗倒、丰产性好的品种,同时根据加工企业的需求扩大种植酿酒、膨化等专用品种;西北麦区选用丰产性好、品质优、抗旱性突出、抗倒春寒、综合抗病性强的品种。

(二)强化播前准备。一是及时腾茬。黄淮海和西北麦区的水浇地和旱地麦应在前茬玉米适当晚收的基础上尽早腾茬,确保小麦适期播种;长江中下游和西南麦区稻茬小麦要千方百计减少迟播、特别是过迟播种的面积,水稻要控制好最后上水时间,为水稻收获和小麦耕作播种创造好的墒情条件。二是种子处理。针对小麦纹枯病、全蚀病、茎基腐病、根腐病、条锈病等病害和蚜虫、地下害虫等虫害,大力推广药剂拌种和种子包衣技术,最大限度减少“白籽”下地比例。多种病虫混合重发区可选择杀菌剂和杀虫剂混用配方进行混合拌种,实现“一拌多效”。三是增施有机肥。各地要在秸秆还田基础上,耕整地前增施有机肥。西北旱地小麦可在夏季雨后田间撒施2—3吨腐熟的农家有机肥,并通过大型拖拉机深翻,使有机肥和秸秆同时翻入土壤深层。

(三)提高耕整质量。一是深耕深松。扩大机械深耕深松面积,力争连续旋耕2—3年的麦田深耕或深松一次,耕深要达到25厘米以上;对旋耕整地麦田,必须旋耕两遍后镇压耙实,旋耕深度要达到15厘米以上。稻茬小麦推广深耕或深旋,以提高秸秆还田质量,积极推广少免耕播种技术。二是秸秆还田。秸秆还田要做到“切碎、撒匀、深埋、压实”,草土混匀。玉米、水稻收获时要选用加装粉碎、匀抛装置的联合收获机械,碎草长度控制在5—8厘米,留茬高度10厘米以下,并均匀抛洒,匀铺不到位须人工辅助撒匀;如果收获时秸秆未粉碎或秸秆切碎长度过长或留茬高度过高,收获后应采用专用秸秆粉碎机进行粉碎,确保留茬及秸秆粉碎彻底,分布均匀,防止秸秆富集于播种层。西南麦区小农户可推广人工盖草技术,用简易播种机将种子摆播在土壤的表面,再人工覆盖稻草,稻草以整秆或切碎均可;种粮大户采用免耕带旋播种技术,秸秆覆盖于行间,利于抑制杂草和抗旱保墒。西北麦区因地制宜推广秸秆带状覆盖技术,有较好的减灾增产效果。三是适墒镇压。强化镇压作业,避免出现旋耕不实造成的播种过深、透风跑墒、易旱易冻等弊端,提高整地质量。各类麦田都要根据土壤墒情做到镇压耙实、踏实土壤,特别是秸秆还田地块,压碎坷垃,弥补土壤缝隙。墒情适宜时可在播种前后镇压,土壤过湿时应推迟镇压时间。

(四)提高播种质量。一是适期。黄淮海北部和西北麦区适宜播期为10月上中旬,黄淮海南部麦区适宜播期为10月中下旬,长江中下游和西南麦区适宜播期在10月中下旬至11月上旬。二是适墒。若墒情适宜,可直接整地播种;若墒情不足,要提前造墒或播后浇水,确保一播全苗;旱地要趁墒播种。如遇阴雨天气,要及时排除田间积水进行晾墒。三是适量。适时播种的麦田亩基本苗数量,黄淮海北部麦区控制在15万—20万,黄淮海南部和长江中下游麦区13万—18万,西南麦区16万—20万,西北麦区因地因品种调整。晚播麦田应适当增加播量,做到播期播量相结合。四是适深播。坚持“适墒适当浅播、缺墒适当深播”的原则,防止播种过深或露籽。适墒条件下,黄淮海和西北麦区旱地小麦播种可略深,一般3—5厘米;长江中下游和西南麦区稻茬小麦播种略浅,一般2—4厘米。五是匀播。在高质量整地前提下,大力推广精量半精量播种、宽幅条播、多程序复式作业、种肥同播、免耕带旋等高质量机械化播种技术,做到行距一致、播量准确、种子分布均匀,实现一播保苗全、苗匀、苗齐、苗壮。六是镇压。小麦播后镇压是抗旱、防冻和提高出苗质量、培育冬前壮苗的重要措施。对秸秆还田未耙实麦田以及播时未镇压麦田,可在播后墒情适宜时及时进行镇压。

二、强化田管育壮苗

(一)科学施肥。施足基肥。水浇地、稻茬小麦要求施足基肥,一般掌握基施氮素占全生育期总施氮量的50%—60%,磷、钾50%—100%底施,因区、因地调整。提倡增施有机肥、生物肥等,扩大缓控释肥、专用复合肥施用比例。旱地小麦一次施足底肥,春季视苗情趁墒追肥。补施苗肥。对基本苗偏少、基肥施用不足的田块,在小麦2叶期左右及时补施苗肥。对分蘖不足的田块,要及时追施壮蘖肥。对秸秆还田量大、麦苗发黄严重的田块,尽快施用复合肥或速效氮肥,促弱转壮。

(二)适时灌排。浇好越冬水。黄淮海和西北等麦区缺墒的麦田和因秸秆还田、旋耕播种等造成土壤悬空不实的麦田,适时浇越冬水。浇越冬水一般在11月底至12月上旬,日平均气温稳定在3—4℃时完成。提倡节水灌溉,禁止大水漫灌,灌水后及时划锄,松土保墒,防止地表龟裂,避免透风伤根死苗。对没有浇水条件的麦田,每次降雨后要及时划锄保墒。开好三条沟。长江中下游和西南麦区播后适时机械开沟,确保内外“三沟”相通,排水降渍,并注意均匀抛撒沟泥覆盖麦垄,防止覆土过深,减少露籽和深籽,防冻保苗。

(三)防控病虫。重点抓好冬前化学除草,要封杀结合、以封为主,在墒情适宜时、于播后芽前进行土壤封闭化学除草,有条件的地区可推广播种、封闭除草一体化技术。对未封闭化除或效果不好的麦田,冬前除草时要密切关注土壤墒情和天气,选择冷尾暖头、日平均气温8℃以上的晴天及时喷药化除,防止发生冻害和药害。对水浇地小麦和部分稻茬麦田,加强地下害虫的防治。

(四)冬前镇压。对秸秆还田未耙实麦田以及小麦播后未及时镇压麦田,遵循“压干不压湿”的原则,冬前根据苗情和墒情选用适宜镇压器镇压1—2次,利于保水保墒,促进冬前壮苗,提高壮苗比例。

三、防灾减灾保越冬

(一)晚播应变栽培。水浇地和稻茬小麦因土壤湿度大,晚播可推广“四补一促”技术。一是选用优质良种,以种补晚。当播期超过适宜时期后,应选用适当早熟的高产品种。二是提高播种质量,以好补晚。采用精细整地、足墒下种、适当浅播、浸种催芽等措施,打好播种基础。三是适度增加播量,以密补晚。通常超出适期范围后,每推迟一天播种,基本苗增加0.5万左右,但亩基本苗最多也不宜超过预期穗数的80%。四是合理配施肥料,以肥补晚。加大基肥比重,氮、磷、钾平衡施肥,促进小麦分蘖发生与根系发育,提高分蘖成穗率。五是因苗科学管理,促苗生长多成穗。狠抓起身期与拔节期的肥水管理,促弱转壮。

(二)抗旱造墒播种。黄淮海和西北麦区秋播时若土壤偏旱,在小麦适宜播期内,应按照“宁可适当晚播,也要造足底墒”的原则,提前造墒,做到足墒下种,确保一播全苗。对部分旱情较重、播种偏晚的地块,也可以先播种,再浇蒙头水,促进出苗,并及时划锄,破除土壤板结。常年干旱频发区域,积极推广秸秆覆盖技术,提高抗旱保墒能力。

(三)科学控旺防冻。及时关注天气变化,低温来临前,对播种过早、群体过大、长势过旺麦田,及时采取镇压、深中耕、控肥、灌越冬水、喷施化学调节剂等措施,控旺转壮,提升植株抗寒性,确保小麦安全越冬。

(四)冬前防旱降渍。冬前重点关注降雨偏少带来的干旱和积水过多造成的渍害,提前做好预案,减轻危害。各麦区当冬前降水偏少、土壤相对含水量低于65%时,有灌溉条件地区及时灌水防旱防冻。长江中下游和西南麦区及时清沟理墒,疏通排灌水系,防止渍害;播后如墒情不足,应及时灌齐苗水,促进及时出苗,注意不可大水漫灌,防止烂芽、闷芽。


共0条评论网友评论

猜你喜欢

大田农社
大田传媒 大田电商 大田金融 大田保险 大田物联 大田信息
大田传媒旗下
农机360网 中国农机商情 行业资讯大全 精耕杯 配洽会 市场研究大田直播
大田旗下网站
农机360网 农机O2O商城 信农贷 农惠通 信农保 大田滋味网 大田农资网 农机物联网
帮助中心
帮你选购 帮你询价 帮你贷款 帮买保险 帮你维权 有事问帮帮 网站地图 注册登录
关于大田
公司介绍 服务介绍 媒体报道 加入我们 联系我们
  • 客服QQ
    1716904881
  • 企业邮箱
    service@nongji360.com
  • 服务热线
    4008-360-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