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不消,国际动荡,农机企业前路何方?

2022
07/22
09:40
liyong

“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历史从不会简单地重复,但总是压着相似的韵脚,一去不返。作为国家“十四五”规划全面落实和新发展格局全面布局的一年,2022年具有特殊而深远的意义,但是,半年来,所面临的发展环境艰难且突发事件不断,新冠疫情加上俄乌冲突,国际竞争形势遭遇了太多的不可预测。

按照国家部署,2022年经济发展定调为“稳”字当头,各行各业围绕着稳中求进的目标应对未知的挑战,在如此大势下,关系到粮食安全的农机装备产业更是重任在肩。整体而言,当前,国内农机市场越来越呈现出“供给冲击”特征,生产端依然好于需求端,投资依然好于消费。

农机企业如何应对愈加残酷的挑战? 


坚守,把擅长做到极致

美国营销管理学家阿尔·里斯(Al Ries)提出,企业经营的首要任务,在于找出未来方向,凝聚经营焦点。从根本上讲,不管是什么行业,没有轻而易举就随随便便成功的案例,“眯着眼睛撞大运”的传说只会出现在影视剧里。农机行业更是如此,企业经营者最可贵的品质是坚持,只有立足自身擅长领域,做专、做深、做精、做透,做出不同凡响的价值来,才是大多数企业的发展之道。

作为发展现代农业必不可少的关键环节,农机装备产业助力意义重大,没有农业机械化,就没有农业现代化。农业农村部印发的《“十四五”全国农业机械化发展规划》明确提出,到2025年,全国农机总动力稳定在11亿千瓦左右,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到75%,这对农业机械化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

从本质上讲,农机装备是有着特殊专业属性的,不仅产品种类繁多,而且具备机械工业特征,同时, 又与农艺等因素密不可分,任何一个农机产品都是由数以千万计的零部件组成的,从产品研发、试验、应用到成熟、升级,都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农机企业经营者,必须具备相关领域的综合素质,不同企业聚焦各自优势产业领域,集中力量在不同领域内把产品和品牌做到极致,筑牢核心竞争优势,善于在纵向产业链的某个环节上站住脚。

因此,必须以长期主义态度做经营,坚守住自身优势领域,把每个细节做到极致,才算是具备可持续发展的基础,贪大求快、短期主义、投机取巧等经营红线策略是必须规避的。


制高,产业链保卫战

在不确定事件频发的当下,全球经济环境态势愈发不稳定,供给侧与需求侧匹配度失调、产业链争夺加剧等现象屡见不鲜。如经济学家Matthew D.Shapiro在《新帕尔格雷夫经济学大辞典(第三版)》中所言,供给冲击对经济运行的影响既深远又复杂,并给传统理论范式和政策调控思维带来挑战。据相关预测,全球需求侧政策的重心将继续从宏观向微观倾斜,新冠疫情和新供给冲击都进一步加剧了经济复苏的K型特征,在不同层次、不同类别、不同区域、不同人群的两极分化均持续加剧的背景下,宏观政策更需注重对微观主体的利益关切,一系列旨在完善和优化供应链的政策,即便带来短期成本但依旧具有不容置疑的长期优先级。

对于制造企业而言,想要获得长久发展,就必须在奉行长期主义经营理念的基础上,对自身产品的品质有绝对的掌控力,因此,打造核心产业链资源掌控力尤为重要,进而确立核心技术工艺和持续创新能力。众所周知,我国农机工业在全球农机工业中体量占优,但是整体发展质量却处于“腰部”甚至往下位置,尤其是核心技术、顶尖产品、关键部件等环节差距不小,目前,全球农机产业的制高点依然掌控在欧美日韩等国家手里,面对眼下乃至未来的市场竞争,我们唯有创新突破、迎头赶上,别无他途。

据统计,截止到目前,我国具备全球最完整的工业资源体系,在农业装备工业领域,我国能够自主研发制造农、林、牧、渔、农用运输、农产品加工等7个门类所需的65个大类、350个中类、1500个小类的4000多种农机产品,可基本满足用户大众化作物的机械化需求。但是,规模“大”并不代表“强”,我们在很多领域与全球发达国家制造水平差距巨大,甚至于落后人家10几年、几十年,尤其是高端机械设备国产化能力不足,还依赖进口。我国在农机制造领域的短板有四个“不行”:第一,先进技术不行;第二,材料不行;第三,高端加工设备及工艺不行;第四,信息硬件(像芯片)不行。

自2015年进入转型升级发展阶段以来,国内农机行业以技术突破、短板补齐、空白供给创新等为主攻方向的质量发展已经进入“深水区”,抢占行业制高点,必须在产业链完整性、先进性、自主性、智能化等环节下功夫,只有不被人“牵着鼻子走”,才能够真正成为产业发展的引领者。


深耕,方能万物生

正入万山圈子里,一山放过一山拦。在战略定力中,“战略耐性”是重要的组成部分。具备战略耐性的企业,能够在长期战略与短期利益间正确取舍。华为董事长任正非就曾在公开讲话中提到,“在大机会时代,千万不要机会主义,一定要坚持自己的价值观,坚持已经明晰的道路与方法,稳步前进。成吉思汗的马蹄声已经远去,躁动终会平息,活下去才是胜利。”

据一位上海的朋友说,前段时间,因为疫情,他所居住的小区静默管理了两个多月。有的主妇瘦了,因为烧饭的阿姨回了老家或被封闭在住处,主妇自己天天做饭,渐渐没了胃口。有的年轻人没做过饭,炊具也没有,就算小区发了保供的肉蛋蔬菜也不知道怎么做。在那段日子里,每当可以点一次外卖,跟一次团购,好像都是一件“喜事”。从这个真实的案例可以得出一个结论,那就是不管在哪个领域,“技术”是必备的实力,如果技术不行,给你其他必备资源,你也整合不起来。“技术”从哪里来?一方面,是拿其他资源换取;另一方面,依靠自身深耕与创新突破。而实际上,高端核心技术从来都是买不来的。

因此,直面未来农机行业全球化竞争,“深耕”将是一种难能可贵的品质,只有通过坚持不懈、持之以恒的耕耘,才能真正建立自身核心竞争力壁垒,归根结底,一切竞争的根本是产品的竞争,产品是靠技术而来的,技术是靠一点一点的突破与积累而来,这一点毋庸质疑。

我们常讲,一分耕耘,十分收获,这一点永不过时。在非洲草原上,有一种特殊的草,前半年它一直保持着两三寸的高度,混在其他草里非常不起眼。但半年后,雨季到来,短短几天,他会迅速窜到两米多高,在草原上形成一道“高墙”,让人再也无法忽视。直到人们刨开土地才发现,它的根部,长达28米!这就是“深耕”的力量。

未来,国内农机行业竞争会愈加激烈,预计会有不少的企业退出市场,活下来只有两种企业,一种是龙头企业,用别人的钱赚别人钱;另一种是长寿企业,用自己的钱赚别人钱。这是一个大变局的时代,无数创新的案例告诉我们,改变行业现状的能力通常不来自于行业本身,更多是企业自身的努力,深耕,方能万物生,需要大家扎扎实实把每个环节做到极致。

在“中国制造”迈向“中国智造”的大背景下,所有农机企业必须坚持产品基础,技术领先,抢占制高点,布局产业链,修炼内功,加速产业结构转型,实现突围,专注而执着地创造更加美好的未来!

共0条评论网友评论

猜你喜欢

大田农社
大田传媒 大田电商 大田金融 大田保险 大田物联 大田信息
大田传媒旗下
农机360网 中国农机商情 行业资讯大全 精耕杯 配洽会 市场研究大田直播
大田旗下网站
农机360网 农机O2O商城 信农贷 农惠通 信农保 大田滋味网 大田农资网 农机物联网
帮助中心
帮你选购 帮你询价 帮你贷款 帮买保险 帮你维权 有事问帮帮 网站地图 注册登录
关于大田
公司介绍 服务介绍 媒体报道 加入我们 联系我们
  • 客服QQ
    1716904881
  • 企业邮箱
    service@nongji360.com
  • 服务热线
    4008-360-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