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印发《早稻育插秧机械化技术指导意见》的通知

2022
03/21
17:21
王虎

农机化总站〔2022〕22号

各有关单位:

为加快提升水稻育插秧机械化水平,补齐粮食生产全程机械化短板,我站联合农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化专家指导组制定了《早稻育插秧机械化技术指导意见》,现印发给你们,供开展相关工作参考。请结合实际,因地制宜研究细化早稻育插秧机械化技术规范,加强培训指导,切实推进南方双季稻机械化生产工作,为扩种双季稻、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提供有力的机械化支撑。

农业农村部农业机械化总站

2022年3月14日


早稻育插秧机械化技术指导意见

农业农村部农业机械化总站

农业农村部农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化专家指导组

当前正值我国南方双季稻区早稻播种育秧季节,为提高早稻生产机械化水平,特提出早稻育插秧机械化技术指导意见,供各地参考。

一、耕整地

由于双季稻区茬口紧,应及时耕整地,并留出足够的沉实时间。冬闲田应在上茬作物收获后及时耕翻晒垡,有条件的地区应实行冬翻田。耕整地宜采用旱耕或湿润旋耕方式,秸秆宜还田,犁耕深度15—18cm,旋耕深度10—15cm,实现秸秆还田、埋茬覆盖。翻耕或旋耕时,可施用有机肥及其它基肥,使肥料翻埋入土,与土层混合。应采用水田耙或平地打浆机平整田面,沉实后达到机插作业要求。

耕整地宜采用橡胶履带式农业机械,禁止90及以上马力轮式拖拉机开展水田机械化作业,减少接地比压,减少水田犁底层的破坏。

耕整地作业质量应达到“平整、洁净、细碎、沉实”。作业后,田块应平整,深度一致,地表高低落差≤3cm;田面应洁净,无残茬、杂草等杂物;土层应下碎上糊,上烂下实;泥浆应沉实达到泥水分清,寸水不露泥,沉实而不板结,机械作业时不陷机、不壅泥。

二、播种育秧

(一)品种选择

根据当地气候条件、种植制度、栽插季节、生产模式等选择生育期适宜、优质、高产、抗逆、适应性好、发芽率和分蘖力较强、适于机插的当地主推品种,并应通过品种审定;应统筹考虑早稻与晚稻品种生育期,合理搭配,确保安全抽穗,实现双季机插高产。

(二)育秧方式

培育适龄壮秧是早稻稳产高产的基础。应选择适宜的机插育秧模式,宜采用集中育秧方式,全面提高秧苗素质和育秧效率。集中育秧应科学布局,经济适用,规模适度,便于统一管理和方便取秧、运秧;应做好集中催芽、精量播种、暗化出苗、苗期保温保湿和水肥药管理,降低早稻育秧风险,提供高素质壮秧;特别注意预防低温冷害,防止烂秧。有条件的地区宜采用大棚旱育秧或工厂化育秧,也可采用大田旱育秧或田间泥浆育秧。

适宜机插秧的壮秧应根系发达、苗高适宜、茎部粗壮、叶挺色绿、青秀无病、均匀整齐。根系短、白、粗、多,盘结牢固,提起不散。叶龄3.0—4.5叶,苗高12—18cm,最大不超过25cm,秧龄20—30天。移栽后发根力、抗逆性强,能够早扎根、早活棵、早发苗。

(三)苗床准备

按照排灌方便、背风向阳、肥力中等、便于管理的原则提前备足秧田(或大棚苗床),秧田与大田面积比一般为1:80—100,大钵体毯状苗秧田与大田面积比为1:60—70。育秧床土应提前调酸、培肥和消毒,pH值一般为4.5—6.0,最大不超过6.5;有条件地区宜选用基质育秧。如采用大田秧池育秧,应在播种前一周将秧田翻耕平整,达到“上糊下松、沟深面平、肥足草净、软硬适中” 畦面标准,秧床顶面宽1.3—1.4m,平整光滑;秧沟宽0.25—0.30m,深0.15—0.20m;四周开较深围沟,确保良好的通气性、透水性,提高秧苗的抗低温冷害能力。

(四)适期播种

根据品种特性、早晚稻茬口期确定适宜播种期、播种量和秧龄,培育适龄壮秧;一般根据适宜移栽期,按照秧龄20—30天倒推播种期。播种时,根据机插秧作业计划做好分期播种育苗,防止移栽时秧苗超龄。应尽可能采用机械化精量播种方式,宜选用流水线播种,一次性完成装土、洒水(包括消毒、施肥)、精密播种、覆盖表土等多个环节;也可选用轨道式播种机械;田间泥浆育秧可选用田间播种器播种。

水稻种子发芽率应达到90%以上。播种前,应做好晒种、脱芒、选种、药剂浸种和催芽等准备工作。浸种前3—5天,选晴天晒种3—4小时,杂交稻只摊开透气,不晒种。选种可采用风选、筛选、水选等方式,水选一般用黄泥水或盐水,溶液比重为1.05—1.10。选种后,应用清水洗净后再浸种,宜采用浸种催芽机集中催芽,根据种子发芽要求设置好温湿度等指标,做到“快、齐、匀、壮”,以露白破胸为宜。

应选择冷空气结束、气温变暖时抢晴播种。播种前,应做好机械调试。应调整至适宜的播种量、底土量和覆土量。播种量根据品种类型、季节和秧盘规格确定,常规稻播种量(30cm行距)秧盘一般80—120g/盘,每亩30盘左右;杂交稻可根据品种特性适当减少播种量,一般70—90g/盘;窄行(25cm行距)秧盘按宽行(30cm行距)秧盘的面积作相应的减量调整;播种应精量均匀、不重不漏。底土厚度一般为2.2—2.5cm,覆土厚度为0.3—0.5cm,应覆土均匀、不露籽。播种洒水量应达到秧盘底土湿润、表面无积水、盘底无滴水,播种覆土后能湿透床土。

如采取大田育秧方式,应将已播种的秧盘,移至秧池田,放置在准备好的秧床上;秧盘应盘边相贴,搭建拱棚,盖膜保温,盖膜后四周用泥土压实,防止被风吹开,提高保温效果。

(五)秧苗管理

水分管理应实现旱育秧,保持秧板土壤湿润和供氧充足。如遇低温冷害,应及时盖膜,保温防冻,并灌深水护苗;低温过后,应逐渐排浅水层,以免造成秧苗生理失水,导致青枯死苗。2叶期后,应以浅灌为主,保持土壤湿润,不留水层,以水控苗,防止徒长。移栽前5—6天,应控湿炼苗,天晴灌半沟水蹲苗,或放水炼苗,促进秧苗盘根成毯,增加秧块盘结力,便于卷苗运输和机插作业。2叶1心时,每亩施用尿素2kg作为断奶肥;移栽前3—5天,每亩追施尿素2.5—3kg作“送嫁肥”。

应适时(一般2叶1心开始)揭膜炼壮苗,根据气温变化调控揭膜通风时间和揭膜程度,一般晴天中午秧厢两头揭膜通风换气,傍晚时盖好。膜内温度保持在20—30℃为宜,超过 30 ℃时应揭开薄膜两头进行通风,控温不超过35℃,以防止烂秧和烧苗。如遇长期低温阴雨,应尽量延长盖膜期,促进秧苗生长。经过充分炼苗后,秧龄在2.5—3叶时揭膜,揭膜时间宜选在晴天下午,厢沟内先灌水后再揭开两头或一侧,以防青枯死苗。揭膜后,如遇连续阴雨天气或极端低温恶劣天气应继续盖膜,每隔 3—5天于中午揭开两头通风换气,降低膜内湿度,减轻霉菌的发生。秧苗移栽前3天应揭膜炼苗,提高抗逆能力,以利于栽插后扎根返青。

应加强苗期病虫害防治,特别是立枯病和恶苗病的防治。移栽前,对秧苗喷施一次对口农药,做到带药栽插,以便有效控制大田活棵返青期的病虫害。秧苗见绿后,应根据机插秧龄和品种喷施生长调节剂控制生长,可根据不同型号药剂的产品说明书进行配制和施用,一般采用300ppm多效唑溶液每亩配水30kg均匀喷施。

三、机插秧

(一)秧苗准备

根据作业时间和进度,合理安排起秧时间和规模,做到随起、随运、随插;应尽量减少秧苗挤压和秧块搬动,避免运送过程中秧块变形及秧苗折断。起秧时,应先拉断穿过盘底渗水孔的少量根系,连盘带秧一并提起,再平放,小心卷苗脱盘;宜采用秧苗托盘和运秧架运秧;运至田头时,应卸下平放,使秧苗自然舒展,并及时采取遮荫措施,严防暴晒,避免秧苗失水枯萎。

(二)机械准备

根据秧盘规格选择适宜型式的插秧机。为提高工作效率和栽插质量,宜选用高速插秧机;为提高栽插密度,宜选用窄行(25cm)插秧机;为提高肥料利用率,宜选用带有同步侧深施肥功能的插秧机。

插秧作业前,应提前加注润滑油,并检查调试插秧机,一般空运转5—10分钟,确保各部件运转灵活、无碰撞卡滞现象;应提前调整栽插株距、取秧量和栽插深度。装秧苗前,应将秧箱移动到导轨的一端,避免漏插;秧块应紧贴秧箱,不拱起,两片秧块接头处应对齐无间隙;必要时,应洒水润滑秧箱面板,使秧块下滑顺畅。

(三)机插秧作业

根据水稻品种及栽插季节确定适宜栽插密度。一般常规稻株距12—16cm,每穴4—6株,种植密度1.7—2.2万穴/亩;杂交稻株距14—17cm,每穴2—3株,种植密度1.6—2.0万穴/亩。为促进低节位分蘖,宜浅栽。

作业后,秧苗应栽插均匀,深浅一致,一般漏插率≤5%,伤秧率≤4%,漂秧率≤3%,插秧深度1—3cm。

四、田间管理

(一)施肥管理

根据水稻目标产量、稻田土壤肥力和品种类型,结合配方施肥要求,合理制定施肥量,培育高产群体;宜增施有机肥;一般有机肥和磷肥作为基肥,在整地前可采用机械撒肥机等施肥机具施入,经耕(旋)耙施入土中。钾肥按基肥和穗肥各50%施用;氮肥按基肥50%、分蘖肥30%、穗肥20%比例施用

                  不同稻区水稻高产栽培需肥量(kg/亩)

   

稻区

纯氮(N)

磷肥(P2O5)

钾肥(K2O)

长江中下游稻区

10.0—11.0

4.0—4.5

7.0—7.5

华南稻区

9.0—10.0

2.7—3.0

7.0—8.0

(二)水分管理

应提前检修灌溉设施,增加灌溉水源,扩大灌溉面积,推广节水灌溉技术,及时浇灌保苗,加强抗旱春管。

宜采用浅湿灌溉方式。活棵返青期一般保持1—3cm浅水层;秸秆还田田块在栽后2个叶龄期内应有2—3次露田,以利还田秸秆腐解产生的有害气体释放,此后结合施分蘖肥建立2—3cm浅水层。全田茎蘖数达到预期穗数80%左右时,采用稻田开沟机开沟,及时排水搁田,通过多次轻搁,使土壤沉实不陷脚,叶片挺起,叶色显黄。拔节后,应采用浅水层间歇灌溉方式,促进根系生长,控制基部节间长度和株高,使株型挺拔、抗倒,改善受光姿态。开花结实期,应采用浅湿灌溉方式,保持植株较多的活根数及绿叶数,促进植株活熟到老,提高结实率与粒重。

(三)病虫草害防治

应强化监测预警,提前防范重大病虫害,推行分区施策、分类指导,落实稻瘟病、纹枯病、白叶枯病以及稻飞虱、粘虫和稻纵卷叶螟等重点病虫防控关键技术。应根据不同病虫草害情况,合理用药,宜选用高效、低毒(生物)农药及生物、物理防治技术,实施精准施药,减少污染。应大力开展统防统治、群防群治,提高防治效果,遏制重大病虫暴发流行危害,实现“虫口夺粮”。

在机插秧作业前1周内,结合整地开展一次性除草剂封闭灭草,施药后保水3—4天。机插秧作业后1周内,应根据杂草种类结合施肥喷施除草剂,施药时水层应为3—5cm,保水3—4天;有条件的地区,可在机插秧作业后2周左右,采用机械中耕除草,除草时水层应为3—5cm。

根据经营规模和地块大小,因地制宜地选用适用的高效植保机械。连片成方的规模种植,宜选用自走式喷杆喷雾机进行统防统治;丘陵山区及分散小地块,自走式植保机械下田困难、频繁调头轮辙压苗,可选用植保无人机或担架式植保机械。

                   

共0条评论网友评论

猜你喜欢

大田农社
大田传媒 大田电商 大田金融 大田保险 大田物联 大田信息
大田传媒旗下
农机360网 中国农机商情 行业资讯大全 精耕杯 配洽会 市场研究大田直播
大田旗下网站
农机360网 农机O2O商城 信农贷 农惠通 信农保 大田滋味网 大田农资网 农机物联网
帮助中心
帮你选购 帮你询价 帮你贷款 帮买保险 帮你维权 有事问帮帮 网站地图 注册登录
关于大田
公司介绍 服务介绍 媒体报道 加入我们 联系我们
  • 客服QQ
    1716904881
  • 企业邮箱
    service@nongji360.com
  • 服务热线
    4008-360-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