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发布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技术指导意见

2022
03/01
15:14
王虎

河南省农业农村厅发布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技术指导意见

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是在传统间作套种的基础上创新发展而来的适合机械化生产的一田双收种植模式。该模式能充分发挥玉米的边行效应和大豆的固氮养地作用,在玉米基本不减产的基础上实现大豆增收。为做好我省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示范,省农业农村厅组织专家调查研究,结合我省生产实际,制定如下技术意见。

技术模式

适宜我省的带状结构为大豆4~6行、玉米2~4行,可保证每亩大豆有效株数不低于所用品种单作适宜密度的70%,玉米有效株数与清种相当,一般为4000~5000株。

各地可参考以下9种模式,根据实际生产条件和机具配套情况确定合理带状结构,推荐选用4∶2、4∶4、6∶4三种模式。

大豆4~6行,玉米2行模式

●4∶2模式

一个生产单元4行大豆,2行玉米。大豆窄行行距0.35米,玉米大豆间距0.7米,玉米窄行0.4米,一个生产单元宽度2.85米,玉米平均行距1.43米,大豆平均行距0.71米,按照亩播种玉米4500粒、大豆8000粒计算,玉米粒距0.1米,大豆粒距0.12米。

●5∶2模式

一个生产单元5行大豆,2行玉米。大豆窄行行距0.35米,玉米大豆间距0.7米,玉米窄行0.4米,一个生产单元宽度3.2米,玉米平均行距1.6米,大豆平均行距0.64米,按照亩播种玉米4500粒、大豆8000粒计算,玉米粒距0.09米,大豆粒距0.13米。

●6∶2模式

一个生产单元6行大豆,2行玉米。大豆窄行行距0.35米,玉米大豆间距0.7米,玉米窄行0.4米,一个生产单元宽度3.55米,玉米平均行距1.78米,大豆平均行距0.59米,按照亩播种玉米4500粒、大豆8000粒计算,玉米粒距0.08米,大豆粒距0.14米。

大豆4~6行,玉米3行模式

●4:3模式

一个生产单元大豆4行,玉米3行。大豆窄行行距0.35米,玉米大豆间距0.7米,玉米窄行等距0.6米,一个生产单元宽度3.65米,玉米平均行距1.22米,大豆平均行距0.91米,按照亩播种玉米4500粒、大豆8000粒计算,玉米粒距0.12米,大豆粒距0.09米。

●5∶3模式

一个生产单元大豆5行,玉米3行。大豆窄行行距0.35米,玉米大豆间距0.7米,玉米窄行等距0.6米,一个生产单元宽度4米,玉米平均行距1.33米,大豆平均行距0.8米,按照亩播种玉米4500粒、大豆8000粒计算,玉米粒距0.11米,大豆粒距0.1米。

●6∶3模式

一个生产单元大豆6行,玉米3行。大豆窄行行距0.35米,玉米大豆间距0.7米,玉米窄行等距0.6米,一个生产单元宽度4.35米,玉米平均行距1.45米,大豆平均行距0.73米,按照亩播种玉米4500粒、大豆8000粒计算,玉米粒距0.1米,大豆粒距0.11米。

大豆4~6行,玉米4行模式

●4:4模式

一个生产单元大豆4行,玉米4行。大豆窄行行距0.35米,玉米大豆间距0.7米,4行玉米实行等距0.6米,一个生产单元宽度4.25米,玉米平均行距1.06米,大豆平均行距1.06米,按照亩播种玉米4500粒、大豆8000粒计算,玉米粒距0.14米,大豆粒距0.08米。

●5∶4模式

一个生产单元大豆5行,玉米4行。大豆窄行行距0.35米,玉米大豆间距0.7米,4行玉米实行等距0.6米,一个生产单元宽度4.6米,玉米平均行距1.15米,大豆平均行距0.92米,按照亩播种玉米4500粒、大豆8000粒计算,玉米粒距0.13米,大豆粒距0.09米。

●6∶4模式

一个生产单元大豆6行,玉米4行。大豆窄行行距0.35米,玉米大豆间距0.7米,4行玉米实行等距0.6米,一个生产单元宽度4.95米,玉米平均行距1.24米,大豆平均行距0.83米,按照亩播种玉米4500粒、大豆8000粒计算,玉米粒距0.12米,大豆粒距0.1米。

技术措施

播前准备

●品种选择

根据当地生态条件,大豆选用耐荫、抗倒、底荚高度适中的中早熟高产宜机收品种,如郑1307、中黄301、齐黄34、郑1440、周豆25等;玉米选用株形紧凑、中矮秆(株高≤280厘米)、耐密植、抗倒、生育期适中的高产宜机收品种,如郑单958、豫单9953、德单5号、郑单1002、伟科702等。

●种子处理

玉米和大豆种子选用高效、低毒的杀虫杀菌药剂进行拌种或包衣,或选用包衣种子,以防治苗期病虫害和地下害虫。

玉米防治苗枯病、茎腐病、黑穗病可用4.23%甲霜·种菌唑微乳剂等拌种或包衣;防治灰飞虱、蚜虫、蓟马可用70%噻虫嗪水分散剂等拌种或包衣;防治蚜虫、茎腐病可用10%噻虫·咯·霜灵悬浮剂等拌种或包衣;防治地下害虫、苗枯病可用3.5%甲柳·三唑酮种衣剂等拌种或包衣。

大豆防治立枯病、根腐病可用2.5%咯菌腈悬浮种衣剂等拌种或包衣;防治孢囊线虫、根腐病可用20.5%多·福·甲维盐悬浮种衣剂等拌种或包衣;防治蚜虫、根腐病可用35%噻虫·福·萎锈悬浮种衣剂等拌种或包衣。

●前茬处理

为提高播种质量和实施苗前封闭化学除草,小麦收获后应进行机械灭茬处理,灭茬时要尽量不扰动表层土壤。有条件的可将麦秸打捆移出田间。

播种

●播期

麦收后,应及时适墒播种,最迟不超过6月25日。播种时注意小麦收获后的水分管理,墒情较好地块(土壤相对含水量65%左右)可抢墒播种;土壤较干旱或较湿润时,根据天气预报等墒播种或结合滴灌适时播种;旱情较重时,应造墒播种,先漫灌表层土壤,再晾晒至适宜墒情(以3~5天为宜)后播种,有条件的播后及时喷灌。

●播种方式

根据不同行比配置模式,选用适宜的种肥一体化播种机进行种肥异位单粒播种。建议播种机加装秸秆处理装置,提高播种质量,提升出苗整齐度。优先推荐同机播种施肥一体化作业。异机播种的,也可通过更换播种盘、增减播种单体,实现玉米大豆播种用同一款机型。

●作业速度

为保证高密度、小穴距情况下的播种质量,播种过程中要保证机具匀速直线前行,建议机械式排种器行进速度每小时3~5公里,气力式排种器每小时6~8公里。播种时提倡使用北斗导航自动驾驶系统,以提高作业精度及衔接行行距的均匀性,利于田间管理及收获作业,降低药害风险和机收损失。

●播种深度

因单子叶植物、双子叶植物顶土能力不同,播种深度玉米稍深、大豆稍浅。一般玉米播深4~5厘米,大豆播深3~4厘米,要提前将玉米播种单体和大豆播种单体播种深度调整到位,以免影响出苗。

●施肥

实施测土配方施肥,提高肥料利用效率。全生育期一次性施肥,大豆可适当减少氮肥使用量,尤其是前茬小麦后期追肥较多的地块。大豆亩施低氮配方肥或专用肥8千克左右,玉米亩施配方肥或专用肥50千克左右。质地偏轻的土壤可选用氮素缓释的配方肥或专用缓控释肥。玉米播种施肥应通过加大肥箱容量、增设排肥器和施肥管,提高排肥能力,增大单位面积施肥量,确保单株施肥量与单作相当。

田间管理

●化学除草

采用播后芽前封闭除草和苗后茎叶处理除草相结合的方式防除杂草,优先选用封闭除草,减轻苗后除草压力。

在播后芽前土壤墒情适宜的条件下,可用96%精异丙甲草胺乳油(金都尔)+80%唑嘧磺草胺水分散粒剂兑水喷雾,进行封闭除草。

苗前封闭除草效果不佳时,可在玉米3~5叶期、大豆2~3复叶期、杂草2~5叶期,选择玉米、大豆专用除草剂进行杂草茎叶定向施药。

玉米带可选用5%硝磺草酮+20%莠去津,大豆带可选用10%精喹禾灵乳油+25%氟磺胺草醚。

施药时采用分带式喷杆喷雾机同步或独立喷施,玉米大豆带间设置隔离装置,防止药液漂移造成药害。

●合理排灌

如遇强降水或持续降水,要及时疏通沟渠,迅速排出田间积水,降低土壤湿度,防范渍涝。在玉米拔节期、抽雄前后、灌浆中后期,大豆开花结荚期要保证水分充足供应,遇干旱应及时灌溉。

●科学化控

若玉米和大豆出现旺长趋势时,可在玉米7~10片展叶时喷施矮壮素、玉黄金等控制株高,提高抗倒能力;在大豆初花期,可选用5%烯效唑可湿性粉剂20~50克/亩,兑水30~40公斤茎叶喷施,控制旺长。

控旺调节剂不得重喷、漏喷和随意加大药量,过了适宜施药期也不得喷施。如喷后6小时内遇雨,可在雨后酌情减量重喷。大豆结荚鼓粒期应避免喷施植物生长调节剂。

●治虫防病

加强虫情病情测报,尽可能采用农艺、物理、生物、化学综合防控措施进行治虫防病。

物理防治设备可利用智能LED集成波段杀虫灯和性诱器诱杀害虫,化学防治根据病虫害发生时期不同和已有植保机械,采用植保无人机统一飞防或定向分带植保机具独立喷施。

化学防治药剂可选用高效氯氰菊酯、氯虫苯甲酰胺、噻虫嗪、阿维菌素等杀虫剂和醚菌酯、丙环唑、戊唑醇等杀菌剂进行治虫防病。

●喷施叶面肥

结合病虫害防治,大豆可在开花初期和结荚初期叶面各喷施一次0.3%磷酸二氢钾+0.1%硼砂+0.05%~0.1%钼酸铵,可促进大豆开花结实,增加粒重,减少秕籽;在鼓粒初期叶面喷施0.3%磷酸二氢钾+1%尿素,增加粒重。

收获

●机械选型

根据地块大小、种植行距、作业要求选择适宜的收获机,并根据作业条件调整各项作业参数。

玉米收获机应选择与玉米带行数和行距相匹配的割台配置,行距偏差不应超过5厘米,否则将增加落穗损失。

大豆收获机一般采用谷物联合收获机适当调整即可。大面积作业前,应进行试收,及时查验收获作业质量、调整机具参数。

●机械收获

玉米先成熟的,先收获地头玉米,方便机具掉头转弯,选用机具宽度小于大豆带间距离的玉米联合收割机,收获玉米籽粒或果穗;大豆成熟后,选用谷物联合收割机改装的大豆收获机或大豆专用收获机进行收获。

大豆先成熟的,先收获地头大豆,方便机具掉头转弯,选用机具宽度小于玉米带间距离的谷物联合收割机改装的大豆收获机或大豆专用收获机进行收获;玉米成熟后,使用当地主流玉米收获机收获玉米籽粒或果穗。

同时成熟的,可选用当地常用的收获机械一前一后同步收获。青贮收获要与当地养殖企业结合,在大豆鼓粒末期、玉米乳熟末至蜡熟中期利用现有青贮机械同时粉碎收获。

共0条评论网友评论

猜你喜欢

大田农社
大田传媒 大田电商 大田金融 大田保险 大田物联 大田信息
大田传媒旗下
农机360网 中国农机商情 行业资讯大全 精耕杯 配洽会 市场研究大田直播
大田旗下网站
农机360网 农机O2O商城 信农贷 农惠通 信农保 大田滋味网 大田农资网 农机物联网
帮助中心
帮你选购 帮你询价 帮你贷款 帮买保险 帮你维权 有事问帮帮 网站地图 注册登录
关于大田
公司介绍 服务介绍 媒体报道 加入我们 联系我们
  • 客服QQ
    1716904881
  • 企业邮箱
    service@nongji360.com
  • 服务热线
    4008-360-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