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疫情之后的农机市场逻辑将发生怎样变化?

2021
05/20
16:19
liyong

有经济专家总结,我国商业竞争可划分为三个过程:最初,在短缺经济时代,具备优质产品供应者胜出;而后,大家普遍具备了优质产品供应之时,“渠道为王”时代到来了,渠道点多、面广、渗透率高者赢;如今,商业竞争正在全面进入用户品牌认知与选择阶段,用户选择权时代到了,谁产品过硬、性价比高、品牌知名,谁能够更好地满足用户需求,谁才拥有更多的胜出机会。

回顾2020年我们共同走过的历程,持续蔓延的全球新冠病毒疫情给经济发展带来巨大冲击,世界经济出现大幅回落,成为了最为艰难的一年。我国一枝独秀,不仅疫情防控工作取得重大成果,而且经济较快实现恢复性增长,国内经济增速二季度由负转正,三季度增长4.9%,全年增长2%以上,当之无愧地成为了全球唯一实现正增长的主要经济体。

我国农机工业也在2020年发生了许多变化,连续5年处于低谷的农机市场在这一年拐了个弯,工业收入与整体利润水平均实现增长,但是,着眼已经到来的2021年乃至今后,后疫情之后的农机市场逻辑将发生怎样变化?

01消费趋势:一边“品牌化”,一边“去品牌化”

2020年,疫情之下,互联网营销大显身手,“带货直播”大火,“流量”成为营销热搜词汇之一,农机行业也不外乎如此,互联网与传统商业模式的相互补充,共同助推产业格局调整,传统农机品类与新兴农机品类的兴衰交替日趋常态化,构建着崭新的商业逻辑和业务模型。

以往,用户购买农机基本上是“由认知到购买”的过程,在产品选择过程中,依靠的是企业宣传、老用户推荐、经销商介绍等途径,以亲身使用体验与口碑相传,对品牌认知逐步清晰化。伴随着信息技术的兴起,年轻一代用户更喜欢通过互联网来选择自己心仪的产品,并且不局限于前辈们推崇的老品牌,年轻用户更具冒险精神,敢于尝试新的东西,甚至于更多地出现了“尝试性购买再重新认知”的行为过程,尤其是对新产品、新品牌更是敢于第一个“吃螃蟹”。

于是,在农机行业中,我们就看到了两种消费趋势并存:

一种消费趋势是“品牌化”。传统用户倾向于把必要的开支放在确定性更强、信赖感更强的品牌中,促使了农机市场品牌化日盛趋势。就好比,我们在买牛奶时经意不经意间选伊利、蒙牛,买酱油时会想到选海天,买矿泉水选农夫山泉等,这一切正逐渐成为了标准、成为了常识、成为了不假思索,这也就是品牌的力量,农机行业,非常多的用户青睐迪尔、久保田、东方红、雷沃等品牌就是同一道理。

另一种消费趋势则是“去品牌化”。事实上,大家都心知肚明,凡是品牌产品皆存在比较大的“品牌溢价”,在全球经济一体化大环境下,进口产品越来越多地进入到人们的生活中,其品牌“溢价”价值必然更高,比如农机行业John Deere、CLAAS、CNH、AGCO、Kubota全球顶尖品牌全部进入中国,其产品价值相当不菲。伴随着国内农机产业进步,国产品牌成熟度越来越高,95后、00后们更好地助推了国货消费,除了对国产品牌没有天然的歧视之外,更源于国货产品的价格中较少品牌溢价,并愈加注重产品使用过程的体验价值,不仅如此,年轻一代也是国内农机行业中新晋品牌助推的中坚力量,固有的品牌格局在不断打破、重塑。

从根本上讲,消费者永远追求的是高性价比的商品,而“高性价比”不一定是低价商品,高性价比强调的是,付出的每一分钱都花在使用价值上,举个简单例子,比如社交用酒,茅台是最具性价比的产品,因为它的社交符号作用无可替代,所发挥的作用也是不可替代的。事实证明,农机产业的高性价比产品最典型代表之一,就是进口产品的国产化替代产品,比如近几年兴起的国产采棉机、甘蔗收获机、大型畜牧机械等,均赢得了用户认可,其中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国产产品“性价比高”。话说回来,在农机产业进步的进程中,我们必须要关注国产替代,除了不想被别人“卡脖子”以外,是因为实现国产替代,会让我们走向一个更好的未来。

可以断定,未来,农机市场品牌认知两端分化的商业逻辑将持续并存,我们既可以看到,大品牌抢占小品牌的市场份额,小品牌则挤占不入流品牌的市场份额,品牌淘汰屡见不鲜,行业不间断地进行洗牌;同时,伴随着国内农机产业尤其是传统农机产品成熟度增加,我们又可以看到诸多年轻消费者,不再一味地为过高的品牌溢价买单,转而追求高性价比的品牌,成就“白牌”农机品牌逆袭成长。

02产业升级:由“陷入内卷”,全面转向“去内卷化”

“内卷化”一词源于美国人类学家吉尔茨(Clifford Geertz)《农业内卷化——印度尼西亚的生态变化过程》(Agricultural Involution:The Processes of Ecological Change in Indonesia)。根据吉尔茨的定义,“内卷化”是指一种社会或文化模式在某一发展阶段,达到一种确定的形式后,便停滞不前或无法转化为另一种高级模式的现象。现今,常用“内卷化”指没有发展的增长的经济状态。

后疫情时代之后,实际上在中国非常重要的是两个红利正在消失,第一个是人口红利消失,第二个是流量红利正在消失。人口红利消失了,我们就会进入存量博弈时代;与此同时,红极一时的流量红利也正在逐渐消失,表现在用户价格不断下压,流量成本不断上行,出现双向挤压,“内卷化”消除则势在必行。

就中国工业而言,类似于“芯片”未能全面实现国产化的案例还有很多,诸如疫苗用的玻璃瓶、圆珠笔上的钢珠、打火机上的垫片等等,中国其实有很多这样看似普通的“小”东西造不出来。话题转回到农机行业,我国不仅在高端、大型、智能化产品研发制造领域存在不少空白,而且在部分核心部件、核心技术工艺等环节存在较多的进口依赖,近几年国内农机产业水平在一直进步,但是“短板突出”的产业软肋仍未完全消除,我们创新追赶的路程还很长。当然,也不能因为存在短板就说中国制造不行,客观地讲,中国制造仍缺少足够的时间,我们用几十年走过了别人走了几百年的路,不能苛求还要跟别人一样每一步都走得无比扎实。

让时光机回放,定格在2004年,这一年,国家拿出0.7亿元补贴资金在66个县实施农机购置补贴,正式开启了农机行业高速增长之门,此后的10余年里,行业年度规模增速一直保持在两位数,并于2012年跃升为全球第一农机制造大国,这个阶段也就是大家常说的农机行业高速发展的“黄金十年”。直到2014年,伴随着国内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进,农机产业结构也随之发生改革,行业发展全面进入调整升级阶段,结构调整、发展降速、提质增效、短板补齐、满足用户多样化需求……成为了行业发展的主基调。

不可否认的是,国内农机行业“黄金十年”时期,超常规产业进步掩盖了发展中的许多问题,诸如高端技术掌控不足、核心部件与核心工艺存在盲区、关键数控系统开发乏力等,自身能力不足就得借助外力,自然而然地就产生了不少进口依赖。可想而知,高端技术掌握在少数上游巨头的手中,这就意味着产业话语权和利润都会向上集中,而对于下游企业来说,基本没有议价能力,留下来的利润空间本就很小。同时由于自身只掌握了低端技术,没有足够技术壁垒,还会面临大量竞争者的涌入,最终导致过度竞争。用一句话概况,国内农机产业曾一度陷入“低起点、高速度,中低端制造扎堆的内卷里”,要发展,就必须自我强大。

由此可见,农机行业升级是产业发展的必由之路,唯一的路径是加大创新,掌握核心技术,完成由规模增长向质量增长的蜕变,补齐短板,抢占全球产业制高点。

有经济学家讲,无论是从整个商业环境,还是从营销角度看,我们都正处于变革的时代,整个时代正在无情地大洗牌。农机行业也必然处于变革的大潮中,在世代薪火相传的产业承接中,老一辈农机人正在追赶新时代数字化的节奏,新生代农机人正在进入引领产业发展的主力阵营,新的产业格局正在显示出“高质量+加速度”奔腾不息的生命力。

共0条评论网友评论

猜你喜欢

大田农社
大田传媒 大田电商 大田金融 大田保险 大田物联 大田信息
大田传媒旗下
农机360网 中国农机商情 行业资讯大全 精耕杯 配洽会 市场研究大田直播
大田旗下网站
农机360网 农机O2O商城 信农贷 农惠通 信农保 大田滋味网 大田农资网 农机物联网
帮助中心
帮你选购 帮你询价 帮你贷款 帮买保险 帮你维权 有事问帮帮 网站地图 注册登录
关于大田
公司介绍 服务介绍 媒体报道 加入我们 联系我们
  • 客服QQ
    1716904881
  • 企业邮箱
    service@nongji360.com
  • 服务热线
    4008-360-128